相约2030
范方镇报道:南京几位校友坚持每周登紫金山,很好,希望有更多同学来参加。诸位可知此山有多高?答曰:2030。2030不是海拔标高,而是2030年。我们这届同学出生在1940年前后,目前都年届花甲,到2030年就是90岁左右。相约2030,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地活到90岁,再造一段金色的人生。

相约2030续篇
长寿的话题是一个古老而长青的话题。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而且一本书也未必说得清楚。我试图列出一个讨论的提纲来与大家交流。准备分做四部分,各部分的标题是(一)活到90岁的可行性,(二)为什么是2030年,(三)活到90岁的可操作性,(四)活到90岁的可做为性。

(一)活到90岁的可行性
科学家从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都表示人类的自然寿命应为125岁还有人说人可以活到150岁。这也得到现实的支持。得到举世公认的几位长寿老人他(她)们的长寿记录是在110岁以上。我的一位搞微量元素化学的同学宣称他要活120岁,但愿他能达到这个宏伟目标。
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活到120岁是一种奢望。活110岁也是不敢企及的宏愿。活100岁倒是可以想一想的。有位现年七十多岁的博茨先生,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博士,曾任美国老年医学学会主席,美国医学学会和美国护士协会主席。1996年他出了一本书,名为《敢活一百岁》。这本书2001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了中译本。
由此可见,把目标定在活到90岁还是比较现实的。正所谓:长寿不争宠,九十可攀登。凡事予则立,取上得乎中。下面我再分别道来。
1.长寿不争宠
长寿是一位不畏权势、不念财宝、不受香火、不爱授业的怪老人。
先说不畏权势。古代帝王将相权势不可谓不重,但有几个人长寿。秦始皇用举国之力修长城,还用帝王之权求长生。长城留下来了,而长生却未得到。意外收获是弄出个日本国,上个世纪屡次侵略中国,杀了几十万南京人还不认账,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罪名,他的罪名不少,多这一个也没啥。再有一个是同为“略输文采”的汉武帝他也有创造,首创“山呼万岁”。但他一百岁也没活到。其它帝王将相就不用提了。
其次说不念财宝。有钱不一定能长寿,花钱买不来健康。有钱看病、住院时条件好,少受苦,但那不同于长寿。有钱还可能给人添病减寿。可以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但财富珍宝换不来健康长寿。
其三说不受香火。烧香拜佛未必能长寿,因为生死由命。多有长寿的高僧,也有短命的信徒。高僧的长寿可能不光得益于信仰,还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信命才去烧香,烧香以求长寿,这是自相矛盾。
其四不爱授业。长寿的窍门摸不透,学不了。长寿的人自己说不清楚而且各不相同。如有人吃肉,有人吃素;有人勤锻炼,有人不活动;有人一生宁静安康,有人半生不幸坎坷如此等等。而那些研究和介绍长寿秘诀的人们如同股评家一样说理论头头是道,轮到自已炒股往往不是割肉就是套牢。
因此,可以说在长寿面前才真正体现“人人平等”,而且还有点偏向于平民百姓。不信你看创造长寿记录的不是帝王将相,而都是平头百姓。从这点看又不是人人平等了。
2.九十可攀登
前面提到人可以活到150岁或125岁是偏向理论的,现在从现实方面来做讨论。如果说活不到l8岁算夭折,活不到50岁算早逝的话,那我们已过了两关。但活60多岁也算不得长寿,理由很筒单: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己超过70岁。80岁如何?也很普通。原来以为只有远离城市的牧民耕夫、漁樵村妇才能长寿。现在不仅普通的城市居民可以活到80多岁,而且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人也可以健康地活到80多岁,比如许多中科院的院士,还有象学界泰斗季羡林,名人巴金、杨振宁等。所以活到九十岁並不是一个过高的指标,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且诸位校友都有不少有利条件如(1)光荣退休,无职一身轻,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减轻了不少。(2)生活有保障,居有屋,衣食无忧,身无大病,子女成人,家庭和睦。(3)生活在医疗治安、文化活动条件较好的城市。(4)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里。如此等等。
所以健康地活到九十岁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梦境,是一个逐步清晰的现实。
3.凡事予则立
如果人的一生活九十岁。从六十岁到九十岁有三十年宝贵的时间,占了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而且是金色的三分之一。人在十八岁前不能自立,二十多岁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然后是成家立业,心力俱瘁。这前六十年主要献给了国和家。这后三十年可以说是可以由自已主动安排的休整期与收获期。不象上班工作,有人管,有人提要求,有人给你做计划。
如果安排得当这三十年你可以了却一些宿愿,弥补一些遗憾,获得不少欢乐和满足。建议你把自己想做的事列出一个清单来,然后排出轻重缓急来,一件一件地办。十年、二十年以后你会高兴的发现,清单上未办成的事所剩无几了。
4.取上得乎中
古人曰:“法取乎上得乎中”。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人们给自己订的指标往往达不到或只能部分地达到。我们也不能免俗,所以如果我们把目标定为90岁,实际结果可能只是80岁。或者反推过去要想达到健康地活到90岁,目标要定到l00岁。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自我暗示过程。积极地自我心理暗示有利于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揮自身的潜能。虽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已的寿命,定一个高度适当的努力目标是有益无害的事,有利于积极而合理地安排自已的晚年生活,何乐而不为。

(二)为什么是2030年,
相约2030年不僅是那时我们都在90岁左右,更重要的是根据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不少专家预测2030至2050年,将是中华民族再度腾飞的年代。如果能亲眼目睹这一天的到来,亲身感受到二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及我们这一代人为之流血、流泪、流汗追求的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所带来的幸福,体验到祖国繁荣、社会进步给我们个人带来欢愉和满足,我们应当活到120岁。我的预测是:2010年,台湾将回归大陸,中国完成统一大业。2020年,以中国为首的东亞经济区形成,中国成为亚洲的领袖。2030年,世界范围的大中华经济圈形成,中国成为世界的一极,与美国平起平坐。
这不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意愿,或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軍事、外交、文化、历史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分析后进行的推断。所谓:万年立业基,千年称第一,百年多牺牲,今逢收获期。简单地说就是在祖先给我们开拓的这块国土上,长达一千多年的期间内,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領先的地位,鸦片战争把中国推进了苦难的深渊,中国人经过一百多年的流血牺牲,终于争来了自己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台湾问题一直是新中国身上的一块伤疤,美国却不断往上洒盐。但是现在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是台湾在经济上己离不开大陸,失去了经济上的优势。二是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使得美国已无强力阻止中国统一台湾的决心和能力。2008年奥运会后,台湾回归祖国是正当其时、
台湾的回归和中国与东盟10+1经济区的建立,到2020年,中国成为亚洲盟主应是实至而名归的事。日本、印度或西亚国家是无法越过中国的。
反恐战争、巴以冲突、保守主义将拖垮美国,使他逐步退出亚洲和欧洲。大中华经济圈将覆盖全球,中国的軍事力量将覆盖东太平洋地区,美国将被迫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
这些乍看似乎与我们的晚年生活关係不大的世界大局、国家大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物质生活层面讲,中国经济如果正像一些专家所预测的那样还可以高速增长20至30年,水涨船高,我们的晚年的生活条件要比我们上一辈强许多,健康长寿的“硬件”部分也会比现在先进和完善很多,这说的是外部环境。
再说精神层面,我们这一代人对物质並无苛求,但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者。陆游是我们熟悉的人物,这位南宋诗人一生坎坷,爱情、婚姻不顺,事业不顺,仕途不顺,但他“放”得下,所以能活到85岁,也祘高寿了。但他临死前还是有一件事放不开,有一首他最后写的诗“示儿”为证:“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死不瞑目的情结,我们能够理解,而且尊崇。如果我们有幸活到2030年,並耳闻目睹完全统一的中国昂然地耸立在世界东方的民族大业的完成,我们死而无憾。现在我们就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努力吧!

(三)活到90岁的可操作性
我不相信有什么长寿秘诀之类的东西,所谓可操作性也只不过是一家之见,说几点具体看法。其一是要舍得投资。不是指金钱,是指时间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持之以恒。其二是因人而异。锻炼、饮食、起居等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就好,不必变来变去。其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钱难买愿意,不要委曲自己。其四一定要保持好的心境。
我想从60岁到90岁这个时段,其主要特点是随着年事的增长,智慧在增加而体能在下降。在安排今后规划时要注意到这个基本趋势,可按十年一期,分成三期:(1).60至70岁为转型期,(2).70至80岁为调整期,(3).80至90岁为收获期。下面分别讨论一下较为具体的内容。
(1) 转型期.这是由上班转为退休的过渡期,一是心理上的调适,二是生活、工作重心的调整都有一个生活转型的问题。可能是在原有的生活框架内,按惯性向前滑行;也可能是重打锣,另开张,开创新的事业;也可能按自己的喜好安排退休生活。这一段体力、精力尚可,还能干点开创性的工作,或是来点闯西藏、登华山、骑自行車周游全国之类的壯举。
(2) 调整期内频繁而强度大的室外活动应尽量避免,以轻体力和智力型活动为主。所谓:“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的经验之谈,值得参考。当然,现在也有八十多岁还满天飞的,但那需要有特殊的后勤支持,作为平民百姓不具备那种条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止、饮食、锻炼、工作等都应采取谨慎的态度。
(3) 收获期内估计外出活动已很困难。目标是生活自理,可以写自传,出回忆录,搞专著收获自己一生辛劳的成果,也可以记日记或隨便写点什么,比如记个家用流水账之类的,主要的功能在于锻炼眼、手、脑,至于写什么内容是次要的。或者看书读报瞧电视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或者是儿孙繞膝,享受天伦之乐了。

(四)活到90岁的可作为性
前面已经提到在60至90岁阶段,可以按惯性继续从事原有的事业,也可以重新创业,或做一些其它的事。下面举点例子:
1.创业
不少人在退休后成功地创业,但应在转型期内实施。如果过了七十岁再来创业,不但事业难成,身心也都难以承受重负。
2.旅游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不仅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好方法,也是健脑益智的一种好型式。就是在旅游前查资料定方案,旅行中记笔记、记日记,回来整理成游记,进而可编成多媒体材料,不仅可以自娱,还可以与他人分享。回归自然,开阔眼界,放松身心,健体益智应是保健旅游的宗旨,身心疲惫、赶场式的旅游不利于健康。
你知道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119处都在那里?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62个,中国的世界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等你其中还有几处没去? 出国旅游己成一般消费也可考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退休之后再和老伴补上蜜月旅行不也是很浪漫和美妙的佳话吗。
如果一年去1到2处,十年下来就是10到20处。先安排高寒地区、登山过海、长途飞行的项目,到了八、九十岁还可以再玩一、二十处地方,不是可以减少一些遗憾吗?
3.读书、书法与写作、作画
这都是健脑的好办法,可预防和延缓老年呆痴症。还能休身养性、舒心理气也是健身益寿的好办法。齐白石的高寿得益于作画。书法家中长寿的也不少。蹲书斋的季羡林也能够长寿。爱吃肥肉、不吃水果、不活动的丁聪长寿。八十多岁的穆青,“查体”时被医生称为具有六十岁的器官,可是他每天一包烟、不锻炼、不吃保健品、酷爱河南产的“烧并加牛肉”,没有胆固醇概念地多吃鸡蛋,可能是得益于他勤于动脑动笔。
4.家务
操持家务,为家人分忧解难,共享天伦之乐,也是一大贡献和乐趣,是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经典方法之一。
5.还愿
有的人年轻时想弹钢琴、跳芭蕾未能如愿,退休后才如了愿。再有如买个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空,搞点收藏,听听讲座,看看展览,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有各种业余爱好在职期间只能割爱或少搞,退休后可以大行其道,说不定在不是正业的地方干出点名堂来也是有的。
以上不过是列举的一些可以在退休以后,还有正常的生活能力的情况下从事的活动。可以做的事很多,因人而异,总之老也要有追求、有做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看也是长不了寿的。本来从我来讲是没有资格谈长寿的话题,一则本人还不在长寿之列,无实践经验,二则也未对长寿者做过多例的直接的调查,三则相关资料見的也少更谈不上研究。所以上面的种种议论只是推论与纸上谈兵,望各位校友发表高见。至于最终能否长寿,我看也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啰啰嗦嗦地列举了一堆众所周知的内容,无非是想与大家更多更好的享受来之不易的晚年。请容许我再加上一个累坠的结尾:


相约2030是一个良好的祝愿;
相约2030是一个美好的期盼;
相约2030是一个大胆的规划;
相约2030是一个浪漫的展望;
相约2030是一个满载的远航;
相约2030是一个老年的狂想;
相约2030是一个春天的晨曲;
相约2030是一个童年的回荡;
相约2030是一个心灵的约定;
相约2030是一个永远的交响;
相约2030是一个不败的花朵;
相约2030是一个壯心的碰撞;……

马嘉美:相约2030年有感
当年病弱的身躯,今天壮若如牛,原因是心境。保持良好心境,凡事要想得开,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给各位仁兄开一个最好的处方,就是每天三大笑。没笑也要找着笑。笑对人生是最好的保健。相信我们一定能相聚2030年。那时听到的是我们最美、最舒心的笑。(2002-06-26 09:37:26)

张甫翊:健康体会
有一点健康保健方面的心得同大家交流。去年检查身体,我的甘由三酯是1.96(正常值是0.57到1.70)。查体建议是:门诊治疗。今年我开始坚持每天早晨在学校操场慢跑1500米,最近我参加体检,该指标结果是1.20,很正常。看来有些病是因缺乏锻炼所造成。
让我们爱护身体,为相约2030年而努力。(2002-06-27 10:21:34)


张甫翊:生命有感
我在军事院校读书的时候,父亲去世,心中很是难受。当时,一是年轻。二是学业很忙,没有太多的想法。在我进入六十岁的时候,母亲与世长辞,享年近八十。对此,我非常痛苦。住在大医院,我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一天不如一天。医生说这是世界医学难题。我们子女虽然拥有足够的医疗资金,何况还有公费医疗,但没有医生能帮你治疗这个病。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到生命的脆弱,尤其觉得我们人类掌握的知识真的太少。
我们希望中国能继续改革开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这样一来,我们每一个人就可以获益长寿。
(2002-07-03 10:42:35)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unan@yeah.net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