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学友聊斋 |
|
主题: 三学友聊斋记事(马天健来访简录)
|
|
肉食者谋之
话说巳丑年二月十三日(西历2009年3月9日)马君天健与余约定未时(13点——15点)上门来访。吾征得天健兄首肯,约如南兄与会,童如南欣然允诺。马君健谈,余读大学时即有领教。前此,此君也曾于吾舍开讲,某与如南兄聆听半日,大有收益。此事余在《葡萄架下》有过记述。这次马君再临寒舍,必有新论发布,吾与如南,翘望久矣。是日吾于中午时分即已将家里收拾停当,准备待客。吾辈以为指点江山,评判人物,直舒胸臆,亦人间快事耳。近三十年来,朋友间能享受此精神之盛宴,实拜改革开放所赐也。
如南兄未初(下午一时半左右)叩门先到。马君未正(下午两时整)准时抵达。天健兄进门后,吾等主客三人略事寒暄,马君旋即入坐开讲。吾以香茶、水果和点心相待,略表地主之仪,敬客之礼。这次主讲人仍是马君,吾与如南兄洗耳恭听,参与研讨。
天健兄的主要论点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改革开放、渐进而行。他希望能以“选票”代替“枪杆子”。他说英美的政治“制度化”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他认为暴力革命必然要付出沉重的“道德代价”,是不可取的。他说上个世纪中国错过了三次重大机会,未能避免暴力革命。他对当前中国科技现状忧心如焚。他认为中国引进的技术、装备,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之物。他说中国基础理论研究匮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少,这种状况很危险,为此他痛心疾首。(以上对天健兄意见之归纳,全凭余之回忆,是否符合马君之原意,实难确定,仅供参考矣。)吾与如南兄对此有不同看法并各举若干事例与之切磋,且也各自介绍自己的观点与意见。
从未正(14时)起至酉初(17时)吾等三人,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谈锋甚健。惟俗事难却,雅聚难久。酉初(17时)马夫人来电,天健兄即要告辞,此次聚会只得宣告结束。吾等先摄影留念,继而某下楼送客。行之楼道,马夫人再来电,马君回曰:已出门,正在下楼。吾等三人,边走边聊,谈兴未减。余送二位来客至三环路上之过街天桥处,准备分手。此时天健兄讲到欧盟之前景与美欧间角力的现状,“911”之“人神共愤”诸问题,活锋难收。我们三人就在夕阳寒风之下,车水马龙的三环路旁,又聊了近两刻钟。不是如南兄催促,吾等之“路边立谈”可能还要继续下去。因各人均有家务在身,激情对话至此,只能嘎然而止矣。
正所谓:三布衣滔滔话及古今中外 两时辰侃侃语涉东西南北
若凑付对联,可加横批曰:聊哉至乐
聊斋异志山寨版主谨记
山寨版主补曰:古人云,“肉食者谋之”。今众布衣似自认“肉食者”,故此三叟指天论地原不足奇。然今东西文化冲突,南北贫富悬殊,原因何在?出路何方?真“肉食者”如“过江之鲫”,妙论连篇累牍。此三叟充其量不过“喝汤者”之列,“国是”竟成聊斋主题!怪矣。
|
留言人:伍国贤 (2009-03-12 19:57:09) |
|
主题: 学友聊斋续篇
|
|
史鉴与世象
《肉食者谋之》一文发出后,觉得意有未尽。现再续一文,感幽古之情,抒抚今之慨。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准备从“以人为鉴”和“以史为鉴”两个方面着手,续谈“肉食者”议题。
1、 “肉食者”话题之由来。
原文出自《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上文被选入《古文观止》和多种课本。其注释与翻译这里就不附录了,有兴趣者可检索查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意指国之高官厚禄之人或权高位重之人或一言九鼎之辈。重点在于,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鲜明而突出地表达了平民百姓对于上层人物的不信任,一是对他们道德的不信任,一是对他们智力与能力的不信任。二千多年过去了,你会惊奇地发现平民百姓对于上层人物的不信任,“涛声依旧”,中外咸同。“次贷危机”以降,历史惊人地再现。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与鲁公讨论战胜敌人的依据与基础时,将国君对民众之“忠”列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即有这种思维是不是很“前卫”?今天中国领导人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不是有数千年的渊源?“民主”在中国是不是早有根芽?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理论不仅适用于战役,也适用于战略。中国如此,外国亦然。试举几例。
美国的“大国战略”:上个世纪的“二战”是其“一鼓作气”。上个世纪的“冷战.”是其“再而衰”。而本世纪的“反恐” 是其“三而竭”。今日之美国可说是“强弩之末”了,元气大伤。其它大国及帝国主义国家的例子:如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到今日的“美国跟班”;日本国由“大日本”沦为今日美国的“马仔”等等,不细说了。这些是由强变弱的例子。
此外,还有以弱鲁胜强齐之类的例子。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苦难与奋斗,现在可说是处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状态,民心可用。中国应做为一个大国从东方崛起,已成国民共识。此时如能起用、重用“曹刿之流”,则在当今大国之争中可“一鼓作气”,获取全胜的。
5、“过江之鲫”
过江之鲫的出处是: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 “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或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今日之中国,“过江之鲫”已不足挂齿,仅“海归”“洋打工仔”即不计其数。然如“曹刿之流”,能有几人?
|
留言人:伍国贤 (2009-03-18 14:53:22) |
|
主题: 蓟门聊斋夜话
|
|
蓟门聊斋主人自序
余幼年手中可读之“闲书”少,中学时曾嗜读《聊斋志异》。步入社会,初就职于京郊新镇时喜读《燕山夜话》。花甲之年,入廿一世纪爱听港台名嘴“侃大山”。退休后,又迷恋网络,不时“灌水”于《葡萄架下》。因招童兄、马兄等坐家聊天,颇为自得。卜居蓟门,家临“蓟门烟树”之西,香山、颐和园之东。出门有元大都遗址公园可供散步赏景,入则有电话、电脑、电视、互联网等可供联络世界。故意欲附庸风雅,将余栖身之地,称为“蓟门聊斋”。
吾自中学时代,即习日记。但吾之“日记”,实为学习笔记、札记、随笔耳。有了电脑、网络,时将我的日记部分内容及偶有心得扩编为文,存于《葡萄架下》。童如南君多次劝余:用电脑写日记。然余对传统之纸笔与断断续续记了半个世纪的日记,情不能舍。吾于《葡萄架下》所发之帖,渐有长篇化、系列化、学术化、理论化之倾向,未必系网友之所好,且写来费时费力。今后拟不定时发短文,记下有感而发的片言只语,不求精雕细刻,点到为止。因余有“夜猫子”之廦,常于夜晚乃至深夜上电脑书写或上网或于《葡萄架下》“灌水”,故拟将此类文字,名之曰“夜话”。为与其它板块区分,统归于《蓟门聊斋夜话》名下。此前《三学友聊斋记事(马天健来访简录)》与《学友聊斋续篇》可视为其前身与试笔矣。
蓟门聊斋主人谨记 2009年4月
|
留言人:伍国贤 (2009-04-14 21:4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