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论“度”

主题: 回首与展望

岁末在即,不免要瞻前顾后一番。《盛夏说“闲”》从盛夏说到隆冬,终于划上了句号。《盛夏说“闲”》可说是对我今年生活的一个小结与回顾。明年希望能继续过我的闲人生活,写我想写的东西。明年最想写的东西是《论“度”》和《说“渡”》,还有就是接着续写没写完的《水学》、《凡夫诗话俗子评说》、《科学》、《日疑录》等文章。还计划回一趟南京,上一次黄山等等。然而,在展望明年时,我由不得有丝丝隐忧,忧在何处呢?
我觉得明年对中国人来说有三个关注的焦点:民生、台海、奥运。下面分别议论一二。
民生这个词内容较宽泛,有物价问题、就业问题、经济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看病问题、食品问题、教育问题等等。明年中国的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是最现实的。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在经济领域,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恶战”。有两个“战场”,国内与国外,形势与“战况”均属“险恶”,结果如何?实难预料,愿平稳渡过。
对2008北京奥运,中国政府、全国人民都寄予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期盼。然而国际反华势力(还有台独势力)试图利用奥运来反华、压华、抑华,明年估计这伙人还会掀起一些阴风黑浪。我想“北京奥运”会办好的,但最终能得到什么结果,只能拭目以待。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件事有相当的理想与浪漫的成分,可是现实是严酷的。祝北京好运。
台海问题我认为是明年最有变数的部分。明年将是台独势力最嚣张的一年。中美日三国如何决策,台湾地区如何兴风作浪,现在没人能说得清,看得准。最好的结果是明年台湾大选顺利进行,新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愿意与大陆“三通”,开展和平谈判。最坏的结果就是中国政府不得不动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台独事件”。那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生活将有剧烈变化。希望在明年年底,我再写“回首与展望”时,仍然是怀着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心情动笔的。

留言人:伍国贤 (2007-12-15 08:41:55)

主题: C(600)(005)(000)《论“度”》

“人学”三部曲(代序)
进入廿一世纪,我开始特别关注与“人”有关的问题。《水学》是个转折点,水是我一直想写的题材。原先我是将其定位在科学普及上的,但最终转为人文方面的探讨了。
《水学》是讨论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对人的研究,强调和突出的是人的个性,而且所议论的对象往往是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域、某种文化、某个国别、某个民族的特殊人群,甚至于某个单个人。人的共性、人与动物的共性、人与生物的共性、人与自然的共性被严重地忽略了。我的《水学》突出了对这种共性的探索,或者说是观察的原点和坐标系发生了改变。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对人的观察与研究,受制于“局限性”、“时间性”的倾向比较突出。以历史研究为例,过去有“以中国为中心”、“以欧洲为中心”、“以文字记载为中心”、“以近现代为中心”、“以白人为中心”、“以文明为中心”等为观察原点的偏向。现在比较成熟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历史著作都是“国别史”。目前不要说世界史了,就是一部像样的“某洲史”如“亚洲史”、“欧洲史”或“美洲史”也付阙如。就说“国别史”吧,也只是特定人群的历史,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等的“传记集成”。而《水学》则是将人类做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找出“人”与动物,尤其是被认为是“非生命”的水之间的相似性。其实,这不是我的发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早就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的《水学》不过是对老子《道德经》的一种诠释罢了。不过,从这个角度看我已写成的《水学》部分却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具体内容太多了,太哆嗦或者说太臃肿。希望有机会对《水学》进行修改,为“她”减肥瘦身。
随着《水学》写作的展开与深入,我对“人学”的构思逐渐清晰,对《论“度”》、《说“渡”》的写作宗旨也理出了头绪。在这部“人学”三部曲中,《水学》是讨论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相关性等诸问题。《论“度”》要讨论的是人类所遇到的各种“限度”问题,试图对人类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有一清醒的认识。而《说“渡”》要研究的是人类摆脱困苦、挑战宿命、追求永恒的愿望与能满足和实现这种愿望的各种途径。
希望我对“人学”的探讨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驾驭自我、彰显自我、完善自我。
留言人:伍国贤 (2008-03-14 21:51:23)

主题: C(600)(005)(001)

《论“度”》
哲理“度”
“度”这个词如何解释?字典、词典上至少有十种以上的注释。我这里涉及到的也将不止一种。首先,是哲理上的意义:度,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其次,度,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如尺~,刻~,~量衡。还有,度,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如程~、高~、风~;度,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如温~、湿~、经~、纬~、浓~;度,应遵行的标准如制~、法~;度,限度,限额等,在此文中也时有使用。至于度的另外的一些解释,例如,度,过,由此到彼;度,僧尼道士劝人离俗出家;度,超度,宗教说法,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等;则将在《说“渡”》中使用。因为在古代“度”与“渡”是通用的,后来两者才有所区分。我在《人学》中使用这两个词时,各有所侧重。“度”侧重于物质层面,而“渡”将侧重于精神层面。(这当然不是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或纯粹的分割,只能是相对的区别,我想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在《论“度”》中,我将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角度来分析、考察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度”。从哲理上说,“人”是什么?定义,解释,分界也很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还有种解释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其它解释还有,就不列举了。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讨论:什么是“人”之“度”?人是“万物之灵”,是对人的最高的评价,但因其是高度概括的,故比较笼统。而后一种定义,在动物前面加了“工具”、“劳动”、“语言”、“交际”等修饰词,就具体、明确得多了。动物,对这个词的解释也有多种,我现选用两种列于下: (1) 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有神经,可运动。(2) 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那么,生物又是如何定义的呢?有一种解释: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综合以上各种意见,归纳一下,人可以定义为:一种生物,生物中的一种动物,动物中一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这个归纳,勾勒出了人之“度”的概貌。
下面着重讨论“人”的“限度”和“无度”问题。人,因为是生物是有生命的,是有生有死的,故不可能万寿无彊,但又极想长生不老。人,因为是动物,除了需要阳光、空气、饮水之外还必须要有食物充饥,故人必需“谋生”,要工作,要干活,要养家糊口。人,因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和储存,所以会占用体外的大量资源,人要拥有财富。人,因为是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所以要“学习”、“培训”、“交流”、“管治”等。人,因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有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自残自杀等。
但以上这些对人的描绘没有脱离“动物”的概念,还不充分。其实人类早已超越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范畴。这主要表现在:人类欲望无度,发展无度,挥霍无度,争斗无度。由于这诸多的“无度”,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早已将自己置之于动物“度外”。这些就是人类的最大共性。至于现在被热炒、追捧、美化、崇尚的“个性”,就是极力放大、放纵这种种的“无度”,而将地球上其它动物所共同遵循的“道德”,置之度外而已。
人还是一种最自恋,自大,自私,自信,自誉,自强,自负,自欺……,而且将其它动物视为“臣民”、“宠物”、“样本”、“财富”等的动物。而那些非动物的生物,“非生命”的自然界,人类更理所当然地不是将“它们”认为是自已的“友”或“敌”;就是将“它们”认为是仅属于“自己”的“财产”。综上所述,人是一种动物,而且是一种由于狂妄和“无度”,正在迅速“异化”的动物。这大约也是“惟人万物之灵”的题中之意吧?

留言人:伍国贤 (2008-04-10 23:27:58)

主题: C(600)(005)(002)

《论“度”》
物理“度”(物理性)
这部分将着重讨论人在宇宙中的物理特征,即人类在外部世界中的深度,宽度,尺度等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远远超过人类的认知水平。这里只能勉为其难地在现有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上谈论这些问题。
(一) 深度。
这个问题可以约定为或简化为: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或者说人在宇宙中的“时”与“空”的坐标。要讨论“时空”这个问题,我们先谈什么是宇宙。《庄子·庚桑楚》中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开始)剽(末梢)者,宙也。”《淮南子·齐俗》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可见宇宙本身就指的是空间和时间,问宇宙的大小,就同问纯空间的大小、纯时间的长短、纯质量的质量、纯温度的温度一样,这些问句都不完整,缺少主词。
任何空间都是指某物的空间大小,任何时间都是指某物的时间长短,故宇宙是指某物所占据的空间与时间。撇开“某物”这一主词,而去问一种抽象的时空尺度是没有意义的。如同问一个抽象“生物”的身高与年龄一样,无法回答。
宇宙的物理学解显然只能通过观测的途径去获得,而且还要通过观测来验证,任何视觉观测不到的宇宙解均不会被物理学家们所接受。因此,物理学宇宙是已观测到的和可被观测的宇宙,它的解存在于人们视界范围之中,它的尺度等同于人类的视界。根据迄今对宇宙年龄的估算,宇宙的尺度在150亿~200亿光年之间。
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飞龙》中,设想把宇宙的150亿年压缩成一年的时间。如此,地球历史上的每十亿年就相当于宇宙年的24天左右,字宙年的每秒钟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475公转(即475年)。
这种宇宙历的设计虽然简陋,但却形象地描绘了人类文明相对于宇宙而言,实乃极短暂的一瞬。在此宇宙历中,九月初地球还没从星际物质中冷凝形成,恐龙仅出现在圣诞节前夜(12月24日),开花植物首次出现在12月28日,人类的起源发生在除夕(12月31日)晚10点30分。所有人类有记载的历史都排在12月31日的最后十秒钟内。所有的现代文明,包括科学技术的广泛发展,都发生在宇宙历的最后一秒钟。
(二)宽度。
这个问题可以约定为或简化为:指人在宇宙中的存在与分布。人或类人的高智能生物在宇宙中是否仅在地球上才有?这是一些科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科幻作家们经常涉足的范围。地(球)外生命及智能生物的问题,现在纯属猜测和幻想的范围,本文就不讨论了。下面主要讨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与分布问题。现代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头脑发热的把自己看成是地球的“主人”,冷静些的把自己看成是地球的“儿子”。实际情况如何呢?地球虽大,但人类能长期居住、生活、生存的范围仅仅是有淡水的地球表面。在“B(600)(001)(304)四、水的影响水与动物进化”一文中,我曾提到:“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另一方面,直到现在,我们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基本生物门类中,生存在海洋中的门类是最多的。有这样一组数据现抄录于下:
生活环境分类 动物纲数 植物纲数 总数
仅在海中生活者 37 5 42
在海中及淡水中生活者 14 10 24
仅在淡水中生活者 3 3 6
仅在陆地上生活者 6 15 21
在三种环境中都能生活者 3 3
从上表中可见,海洋生物具有最大的优势。现在还只能在陆地上,在有足够量的清洁淡水的地区,在温暖的气候下,在海拔高度、地区纬度适中,环境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安全地生存、生活、繁衍的人类,不应有危机感吗?”可见,人可生存的空间即便在小小的地球上也是非常狭窄的。
(三)尺度。
这个问题可以约定为或简化为:指人在宇宙中各种“质点”量级中的地位或“层级”。宇宙的尺度,前面提到了,是在150亿~200亿光年之间,一光年为等于 9,460,730,472,581公里。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有8万光年。太阳系的尺度,直径是120亿公里。地球的尺度,是直径 12,756.3公里。而人的高度是小于3米。可见,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与宇宙总体相比,人类的总量用“沧海一粟”来形容也是极其夸大的说法。也许,我们说:在“无穷大”的宇宙之中,人类不过是“无穷小”的一族,更确切一些。

留言人:伍国贤 (2008-04-14 23:13:25)

主题: C(600)(005)(003)

《论“度”》
化学“度”(化学性)
我觉得在中西各类学科中,也许“易经”与化学是最接近,最相通的。其理由如下:首先,她们都是突出变化,研究变化的学问;其次,她们都是重实际的科学,是为现实服务的实用科学;其三,她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实在的、明确的、具体的客观存在;其四,她们都注重二分法,强调对立统一律;其五,她们都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如此等等,可能还能举出一些共同点,不再罗列了。这不是本文重点,在此就不再展开了。
在《水学》中,我说过人是“似水”的动物。另一方面,现代化学中,“涉水化学”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从水化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化学度”。我们先来看水的“度”。水可以有四种存在方式:等离子态、气态、液态、固态。本文中将着重讨论气、液、固三态与人类的各种相关度。此外,水的活动性、包容性很强,水可以和地球上的各种物质相处、相溶、共存、共生。而人类也是地球上最活跃的一种动物。所以,下面我们将从水化学相关概念出发来探讨人之学,人之度。
(一) 温度
在地球上,温度是决定水的存在状态(固、液、气)的关键因素,其内因在于水分子所具有的能量等级或者说水分子间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看成是一种“固态化”的或“冻状”的社会。所谓“冻状”是指冰与水共存的状态。我们如果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来区分人类的发展史的话,那么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可以归为“固态化”的社会,或者说是“冰状”社会。而当今社会基本上是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过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社会),是“冻状”的社会。在“冻状”的水体中,温度(水分子能量、自由度的表象)不同的冰与水共存,而且处于动态的平衡,交流,转换之中。
从人类社会来说,“工业化”的长足发展和“化石燃料能源”的广泛利用是提升“社会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人类在工业化之前,其社会基本上是处于社会层级分明,个人自由度极小的“冰状”社会。“工业化”给人类社会注入了农业社会所无法想象的财富和能量,也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提升自身自由度的极大空间。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各种人造物和精神产物的大量拥现,“化石燃料能源”的广泛利用,使人类相比其它动物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实现自身意志的强大物质条件。如果联系到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社会,那么,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如同一股热流,她试图去融化中国社会中的“冰块”。“五四”运动的“火种”为中国社会的“化冰解冻”,提供了“初速度”与“能量”。在八十九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承认“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由“冰状”社会向“冻状”社会转化的临界点。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液化过程”,启动还不到百年。
现代社会限制个人自由度的各种法律、制度、规范、道德、理念等“固化”因素还很多,但个人的自由度已较传统农业社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社会虽然“液化度”较高,但只不过是一个“固化”与“液化”及极微量“气化”(例如飞离地球的宇航员们)共存的社会。我认为人类社会处于以“固化”为主的状态下是以万年计的。人类社会的“液化”过程,至今还不到千年,何时真正实现“液化”(比如“共产主义社会”或“大同世界”)?我觉得人类社会即使要达到“基本液化”,那也将是一个难以预期,遥不可及的漫长过程(也许我太悲观了?)。至于人类大多数成员的普遍“气化”,我觉得那只能是个极端的概念,或者说,那意味着人类至少是人类社会的消亡?
留言人:伍国贤 (2008-05-04 23:15:19)

主题: C(600)(005)(003)

《论“度”》
化学“度”(化学性)
(二) 浓度
浓度指某物种在总量中所占的分量。广义的浓度概念是指一定量溶液或溶剂中溶质的量;这一笼统的浓度概念正像“量”的概念一样没有明确的含义;习惯上,浓度涉及的溶液的量取体积,溶液的量则常取质量,而溶质的量则取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不等。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有:重量百分浓度,一般使用最常用。体积百分浓度,常用于酒类表示。体积摩尔浓度,化学常用,还有重量摩尔浓度。这些在《人学》上,有何意义?
下面准备来讨论人的“浓度”问题。这方面可以有几种研讨的层次。

1、 人类在宇宙中的浓度。如以人类为“溶质”,宇宙或银河系或太阳系为“溶剂”,在这种“溶液”中,人类占多大份额?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即近似于“C(600)(005)(002)《论“度”》物理“度”(物理性)”中的(二)宽度部分讨论的问题,那里已列举了一些定性、定量的材料,可供参考,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 将人类当作“溶质”,而人类所持有的物质财富或资源当作“溶剂”,这样就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溶液”。比如,当“溶剂”是土地时,这种“溶液”即是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或者说即人口密度了。又如,当“溶剂”是水资源时,这种“溶液”即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如此等等。这方面问题已有研究与讨论,也不准备展开了。

3、 各类生物包括人类其实也是一种“溶液”。因为各种生物体内含水量是很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含水量较高,常达70%~95%,一般含水90%。人体内含水量也是很高的。我在“B(600)(001)(305)四、水的影响水与人类诞生”一文中,曾提到:“至今,人类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仍非常接近海水。可以说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骸中的体液达到45千克~50千克,占身体质量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可见,人的生命度,也可从含水量的角度来界定。人的生命从体液达97%开始,到含水量达80%时诞生,在含水量65%~70%阶段,成熟、成长、衰老。当人体严重脱水,就会导致死亡。人的衰老过程,也是一个渐近性的“失水”过程。其它生物也有类似的状况。有研表明:“水分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大约占鲜重的70%~90%。不同种类微生物细胞含水量不同。同种微生物处于发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其水分含量也有差异,幼龄菌含水量较多,衰老和休眠体含水量较少(表3-2)。微生物所含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状态存在,两者的生理作用不同。结合水不具有一般水的特性,不能流动,不易蒸发,不冻结,不能作为溶剂,也不能渗透。游离水则与之相反,具有一般水的特性,能流动,容易从细胞中排出,并能作为溶剂,帮助水溶性物质进出细胞。微生物细胞游离态的水同结合态的水的平均比大约是4∶1。
表3-2 各类微生物细胞中的含水量
微生物类型 细 菌 霉 菌 酵母菌 芽 孢 孢 子
水分含量(%) 75~85 85~90 75~80 40 38
微生物细胞中的结合态水约束于原生质的胶体系统之中,成为细胞物质的组成成份,是微生物细胞生活的必要条件。游离态的水是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的溶剂及生化反应的介质;一定量的水分又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必要条件。由于水的比热高又是热的良导体,故能有效地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细胞温度不致于骤然升高,能有效地调节细胞内的温度。微生物如果缺乏水分,则会影响代谢作用的进行。

4、 人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在化学与生物化学中缓冲溶液的定义与作用如下:缓冲液是一种能在加入少量酸或碱和水时抵抗pH改变的溶液。PH缓冲系统对维持生物的正常pH值,正常生理环境起重要作用。多数细胞仅能在很窄的pH范围内进行活动,而且需要有缓冲体系来抵抗在代谢过程中出现的pH变化。在生物体中有三种主要的pH缓冲体系,它们是蛋白质、重碳酸盐缓冲体系。每种缓冲体系所占的分量在各类细胞和器官中是不同的。有研究者(美国著名医学博士F·巴特曼)认为:“人之所以能在陆地上成长,也是因为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这个系统在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其运行原则是: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大脑占人体重量的1/50,却接收了全部血液循环的18%-20%,水的比例也与之相同。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十分严格,分配水时,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

5、 综上所述,生命、生物的基础是建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且具有缓冲溶液性质的水溶液的化学作用上。而人体这个特种“液体”之“浓度”在超出某个特定浓度范围后即会造成死亡,致使生命终结。可见生命和人类活动是建立在在人体一定的“浓度”之上的,人的“生命度”是与人体含水量即“浓度”是正相关的。

留言人:伍国贤 (2008-07-21 07:57:09)

<结束>
留言簿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