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春谈吃

主题: 新春谈吃

(一)说起“过年”,这可是中国人最顽固的传统。20世纪的中国历代政府都想革掉过“旧历年”、“阴历年”、“春节”的“陋习”,但都失败了。所以,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还要回家“过年”。在短短一二十天的时间内,几亿人次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疆域内,往返流动。还有几千万人次在世界范围内急切流动,目的只有一个: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这早就该登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没人去申请,中国人不在乎,外国人不希罕。
从前过年时的“念想”较多,如压岁钱,年夜饭,穿新衣,逛庙会,玩灯笼,看“大戏”,串亲戚,放鞭炮,吃好菜,过灯节等等。现在剩下的不多了,但“吃”总是少不了的。我到北方四十多年了,春节吃的内容也“入乡随俗”了。不过,几十年过去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过春节的印象还是较深的。吃的东西中印象最深的,首推“岁菜”(“素菜”?),然后是“淹菜”,“蛋饺”等等。每每想及,不觉之间,流“哈喇子”,回味无穷。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2-19 21:37:15)

主题: 新春谈吃

(二)上面说到的“淹菜”有误,应为“腌菜”,特此更正。说到南京的过年民俗,我也不懂,没有研究与积累,只能说说我家的情况。我记得年三十前,家里的妇女们最忙碌,要把过年一段时间(至少是初一到初五)的主副食都做好保存起来(如在室外冻着)。过了除夕夜基本上不动火,不做饭,只把现成饭菜热热,蒸蒸就行了。因为从年初一开始要拜年,走亲戚,赶庙会,看大戏等,没空做饭。菜里面荤菜无非是鸡鸭鱼肉之类不去说了。我们全家人最喜欢、最馋的是“岁菜”,也就是“素什锦”。有种说法,中国人信佛教的人不少,为了照顾念经吃斋的人,因此吃年夜饭时,北方人包饺子也要包一些素馅饺子。也许,过年时南京人要准备一些素菜也是此意。我只听家里人说“岁菜”此音,写出来是“岁菜”还是“素菜”,我闹不清。但我们家一年就做这一次,春节时吃起来特别鲜美,所以,我愿意将它写为“岁菜”。我不知道这个菜除了“岁菜”,“素什锦”外,还有什么叫法。
“岁菜”里的素菜种类少则近十种,多则数十种。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腌菜,胡罗卜丝,黄豆芽,芹菜,干丝,黄花,木耳,藕片,还可加些“细菜”像香菇,笋丝,荸荠,荠菜等等。而荠菜是其中最提鲜的,大家也最爱吃。我们家那时每年至少要做一大钵头的“岁菜”,但最后总是“供不应求”的。我想“岁菜”在春节期间大受欢迎,而且越到后面越受欢迎,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期间荤菜较多,较油腻,素菜清淡爽口。一是这“岁菜”是越放越“入味”,越冷冻越鲜美,所以越到后面越好吃。我觉得这后一个原因是更主要的。
对“岁菜”的喜爱,也传到我的孩子们那里。她们吃了南京姑妈做的“岁菜”,赞不绝口,越吃越想吃,尤爱吃其中的荠菜。我在北京试做了一次不成功,我也嫌做起来烦杂费事,再也不想自制了。现在,南京从路边小摊到“绿柳居”这样的名店都有“素什锦”卖。我这几年冬天从南京回北京要带的南京特产,首选的就是“绿柳居”的“素什锦”。
听说马嘉美现在每年都要做此菜,嘉美能否给我们介绍制作程序与操作诀窍?其它校友如对年夜饭有所了解,有所心得的,希望也能介绍一二,我们来个“精神会餐。”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2-20 22:39:25)

主题: 新春谈吃

(三)“腌菜”在南京很普遍,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年前都做一些。腌菜,我印象里有专门的品种。这种青菜棵大、茎厚、叶绿、芯紧,洗净风干后制作。腌菜的整个工序、流程我搞不大清楚,因为从来没参与过。我记忆中腌菜的特色是菜棵中尤其是菜芯中撒放很多姜粒,再就是它的美味与“多功能”。这腌菜是“暴”腌的最好吃(我记住了这个发音,但是不是这个“暴”字,我不敢肯定,有知者请指正)。腌菜生吃,熟吃皆宜。生吃时,可直接食用。可单独吃,尤其是“暴”腌的菜芯,甜中带咸,脆而不硬,白里泛黄,香味淡雅,是大家争抢的俏菜。腌菜切成小块上桌,既可当“小菜”就“烫饭”,又可在正餐时当凉菜,除腻解腥。切成小块的腌菜还可配上花生米、香干丁等,淋上麻油(香油),就成了极好的下酒菜。腌莱熟吃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清炒也可在炒菜时当配料,还可放在荤腥汤内提味解腻。
北京人住进楼房后,现在已很少在家里冬贮白菜了。不知道住进楼房后,南京人还腌不腌“腌菜”了。好像市面上很少有卖“腌菜”的,我怀念有“腌菜”吃的岁月。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2-21 21:23:44)

主题: 新春谈吃


(四)“蛋饺”应属“细菜”。说它“细”,大约可分几个层次:一曰料细,二曰做细,三曰吃细。料细,蛋饺的饺皮是由纯鸡蛋液制成,鲜嫩可口,汁浓味厚。饺馅虽以肉末为主,但应加入细料如香菇、木耳、笋丁、荸荠丁、荠菜等使得它更为味美汁鲜。做细,蛋饺的馅要比一般的饺馅细,因为蛋饺要小。蛋饺一般只有三公分大小,太大不仅制作不易,而且显得粗俗。蛋饺包好后,还可用高汤、调味品烩制一次,上桌时还可下衬一些素菜。吃细,蛋饺不是像一般饺子是当饭充饥的,也不是像一般菜肴用来“下饭”、配餐的。蛋饺是用于品味,滋补的,不能当饭吃。因此做的数量不会太多,吃的时候也不能“管饱”、“管够”。
回想起来,我活了六十多岁吃蛋饺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过节和做客时吃过,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里。我们家的人都能“熬夜”,也爱“熬夜”。一般熬到午夜时分,会弄点“夜宵”吃,这是我们儿时的“快乐时光”。吃的东西很普通,如自制的糖竽头,煮山竽,烤白薯,煮玉蜀薯,面条汤之类的。有一次,大家聚在一起,不知谁起的头,说吃蛋饺。我妈还真的答应给做,于是我们尽皆“雀跃”。我们一边围炉聊天,一边看我妈做蛋饺。我妈在一个小煤炉上,用一只铝制汤勺,一个一个地包蛋饺,我们不停地催问:好了没有,好了没有?说实话,那天蛋饺是什么滋味,我妈吃了没有,我都记不得了。我烙在脑子里的印象就是我妈坐在小煤炉旁,用铝勺一个一个地包蛋饺的情景,至今仍近在眼前,恍如昨日。
如今,我母亲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我常惋惜她没能活到八十多岁。也惋惜她在世时没有帮她做过饭,没能把她做菜的手艺学过来。现在,我们已退休了,衣食无忧,手里有了点“散碎银两”,却不会吃。回想起来,我们的先人比我们懂吃,会吃,能吃多了。从他(她)们的饮食习惯中,能悟出一些养生之道来,这是我写这点回忆文章后的收获。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2-22 22:47:42)

主题: 新春谈吃


(五)我的春节饭食较简单,主打食品是饺子,自己包的。年夜饭有鸡鸭鱼肉虾和几样蔬菜,算较正规的一顿。办了几次“年货”,除鱼肉蔬菜外,图省事也买些熟食,后几天的饭食就不那么正规和认真了。吃完“破五”的饺子,就饮食如常了。看来要保持传统也要付出代价的,嘉美已尝到苦与累。腌菜的怕更少了,我只知道谢业松还年年做“腌菜”。
纸上谈兵式的说完几样菜,下面将“拔高”一下,说点“理论性”的观点。对与不对,可行性如何,效果怎样?诸位自行判断,本人概不负责。
1、 多样性。饮食应多样性,不应“偏食”,多吃蔬菜,这些大概反对者不多。但如何实现是个问题。有人说每人每天要吃几十种粮食与菜,这不大现实。还有图省事的法子就是吃复合维生素片,似乎可以代替吃蔬菜水果了,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法子。我看常吃“素什锦”、“全家福”之类的杂合菜,倒是经济实惠,简单可行,老少咸宜,常吃不腻的法子。喝“腊八粥”之类的流食也是不错的选择。
2、 大路菜。现在商家、农家炒作“反季节”蔬菜水果,我看有误导之嫌。冬天吃个西瓜,夏天吃涮火锅,偶尔为之,亦无不可。但还是应以吃应季的大路菜、水果为宜。既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经济实惠,何乐而不为。因此,南京人冬天吃“腌菜”,就如同北京人吃大白菜,朝鲜人吃“泡菜”一样,很合理。夏天吃西瓜,秋天吃梨,冬天吃苹果,味道纯正,价格低廉,营养滋补,健康有益。
3、 入乡随俗。每个地区的人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水土有相关性。北咸南甜,东辣西酸,北京人爱吃蒜,南京人爱吃姜,山东人爱吃葱,山西人爱吃醋,都有其生理、保健、消化等方面的需要,应当尊重。还有比如同为立秋。在南京,人们“啃秋”,在这一天吃西瓜,过了立秋就不宜吃西瓜了。而在北京,人们“贴秋膘”,在这天要吃肉食,加强营养,适应季节变化,是“因地制宜”。
4、 食少而精。这对于我们这样六十多岁,退休在家的人很合适,与我们的生理状况,生活节奏相适应。因此像蛋饺之类的“细菜”,不仅年节时吃一些,平时也可常吃。既刺激食欲,又营养丰富,还不会增肥。另外,可一日五餐,下午可来顿茶点。茶点又曰点“心”,可提精神,补气血。还可应季喝点酸梅汤、绿豆粥,吃点栗子羹、宛豆黄,熬点莲子汤、百合汤,来点油茶面、羊杂汤等。夜晚还可吃点宵夜。少吃多餐易消化,味美量小益健康。这不是“腐化”,也不是“小资”,是“养生”。
5、 吃啥补啥,想啥吃啥。吃啥补啥,这是民间的信仰。想啥吃啥,这是我的一种假设和推论。中国传统医学讲药食同源,注重食疗。动物有种本能,受伤有病后会自己找某种植物或什么东西吃下疗伤。我假定人类这种本能也没完全消失,也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寻找需要的食品。在通常情况下,这形成某人的嗜好。而在特殊情况下成为怪癖,如有人生吃活蝎,有人吃土,有人吃玻璃,有人吃金属等等。我主张一个人如果很想吃某种东西,不应压制他(她)的欲望,很可能这是一种本能的驱使,他(她)很需要这种东西。写到这里很可能被“反伪科学斗士”批为“反科学”、“伪科学”,但我们可以不去管他。你愿意拿自己做实验吗?有兴趣,不妨试试。也可以观察周边诸人,看能否归纳出点规律性的东西。还可请教中医,寻求指导。

6、 抛砖引玉。我的“新春谈吃”准备收场。无论是做菜,吃菜,食疗,医药,民俗,养生等等我都是门外汉。既少实践,又缺见地。之所以敢“在长江边上卖水”,是想增加谈资。现在“洋快餐”充斥于市,“洋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不是中国人起的名,是洋人定义的)风靡了青少年。这些“洋饮食”已经给西方人带来了一系列的“文明病”。现在这些洋饮食,“垃圾食品”,也一视同仁地将“文明病”传给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们,让人忧心。那种按“卡路里”配餐,按“营养素”定食的“营养科学”,有似是而非的嫌疑。而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体质与中国的气候水土,也是一个宝库。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更不应崇洋贬中。我的这种“杞人忧天”,如有附合者是喜事,如能引得有识者参与那将是幸事。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2-24 20:36:59)

主题: 盛夏说“闲”(十六)乙、闲事篇

编辑
编我自己写的文稿的念头早就有了,原先想从编辑诗稿着手。这次受丁某与专家D的刺激比较大,结果先把“葡萄架下”我种的“葡萄”摘下了,并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
这里想先简单说说专家D,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最新情况。《回眸军工》中对专家D的情况有过一些介绍。如果说专家E是因其爱国、能干、正直、开朗等特质受到我的尊崇的话,专家D则以其忠贞、豪放、博学、睿智等特色让我敬重。我最欣赏的人是学贯中西,忠诚正直的学者。不幸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讣告称: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吴征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27日3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专家D即吴征铠。他的高寿让人羡慕,他未能活到百岁使我等略有遗憾。他家的故居,扬州的“吴家大院”,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古城的一大景点。
下面进入正文,说编辑《葡萄集》有关的简略情况,这件闲事大约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我这次编辑成集的内容都是选自“葡萄架下”,故顺理成章的取名为《葡萄集》。与“葡萄架下”所不同的是,这次我将我发过的帖子,分成九类重新编排,再加上一个资料篇,共得十篇。为介绍具体分门别类的情况,现将《葡萄集》的开头部分复制于下,便于大家了解。
葡萄集
这几年在《葡萄架下》网站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文字,现将其中部分内容分类汇编成集,故定名为《葡萄集》。初步分以下几个门类:日疑篇;文史篇;科学篇;诗词篇;时政篇;养生篇;随笔篇;情感篇;拾遗篇;资料篇等。
因存在几组长篇连载文章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情况出现,为防止写作与阅读上的混乱,从《日疑录》写作期间开始,在有的连载文章前使用编号。其编码规则为:每套编码由四组字符组成。目前大致按以下分类办法进行编排:
第一组由拉丁文字母组成,代表大分类号。如A、为泛论,B、为专论,C、为探索,D、为火花,E、为收藏,……
第二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小分类号。如(100)为哲学,(200)为数学,(300)为物理,(400)化学,(500)生物,(600)博学,(700)历史……
第三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课题号。如(000)为文明,(001)为水学,(002)为科学,(003)回忆,(004)文学等等,随机或按顺序编号。
第四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顺序号。如(000)为序言或开场白等、(001)为第1篇,余类推。(也有选用四位数或数字加字母、字符的)
例如:《日疑录》编号为A(600)(000)(顺序号)。又如《水学》B(600)(001)(顺序号);《科学》B(600)(002)(顺序号);《回眸“军工”》A(700)(003)(顺序号);《凡夫诗话俗子评说》D(700)(004)(顺序号)等等。
《葡萄集》的目录表安排如下:
目录
一、 日疑篇
二、 文史篇
三、 科学篇
四、 诗词篇
五、 时政篇
六、 养生篇
七、 随笔篇
八、 情感篇
九、 拾遗篇
十、 资料篇
《葡萄集》全部取材于《葡萄架下》我的留言部分,原先准备择要而录之。后来经反复搜寻,前后查找,多次充实,现在我估计《葡萄架下》我的原稿之收录率至少在95%以上,略有议论性质的留言,均已网罗其中。另外,对原稿中一些已发现的错别字或明显的错误做了更改,但估计这部分不到全部文字的1%。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篇收录的主要内容。
日疑篇
显然这里将《日疑录》放在突出的位置。这篇内只收录了《日疑录》这组文章,这组文章还没写完,以后还会有新的文章添入或有续编。
文史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孙中山传奇”的读后感;否极泰来;
科学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家居环境保护》;《水学》;《科学》;这三篇文章也没写完。《水学》与《日疑录》原有交叉,这里想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诗词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葡萄架下》己登录过的本人各类诗词;凡夫诗话俗子评说;这两部分都没有写完。另这两部分最终是否合二为一,还没有定局,暂时分列。
时政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秋思种种;关于台湾问题的另类思维;胡猜乱讲(被逼篇);还有一些零星的时评短文,这里就不细数了。
养生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退休老人的十大幸福;您认同吗?(祝寿有感);讲“中”话“西”论医理;新春谈吃;相约2030;关于饮水问题;饮水安全之我见;
随笔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品味两京;鸡年说鸡;困惑与展望;《回眸“军工”》;
情感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盛夏随想;“9,11”联想;岁月如歌,祝中秋快乐! 闪回与定格之二,日记摘抄。校庆花絮;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回味南京;时空大挪移;可敬的一家人;我们为陈天石骄傲;复继业;我和陈余林;亦师亦友忆旧游;
拾遗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以上各篇没有收入的一些简短留言。
资料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为以上留言或文章的写作时,所收录的部分资料。这部分资料按第一篇至第九篇的顺序分篇归类。在各篇中所引文献资料没有细分到具体文章上,因为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这些资料有的有参考价值,有的本身就有保留价值,所以单独结集是有必要的。
至于篇幅问题,可以通过字数统计进行了解。我利用电脑的统计功能对《葡萄集》做了简单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葡萄集》全集总字数:867,528;其中非中文单词:16,943;中文字符:850,585。另《葡萄集》中,第一篇到第九篇是原创部分,总字数:433,416;其中非中文单词:10,132;中文字符:423,284。而第十篇是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资料,总字数:433,479;其中非中文单词:6,775;中文字符:426,704。有趣的是原创与非原创两部分,字数几乎相当,各占一半。(这三组数字之间分合关系略有偏差,可能属统计误差。)
捎带说一句,在《葡萄集》中我最看重的,应是《水学》。我长期以来酝酿着要写的三本书是:《水学》、《论度》、《说渡》。仅《水学》这本书我少说也酝酿了二十年以上,这本书现在也没写完。而《论度》、《说渡》两书尚在酝酿阶段,何时动笔,何时完成,均属未知。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8-26 12:02:39)

<结束>
留言簿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