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这次回南京住了一个半月,是自1964年离开故乡后,历年来呆在南京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期间除处理一些个人事务外,还会见了一些三中校友,转了一些名胜古迹,感受不少。我想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下来,与大家尤其是远离南京的游子们共享。
走近蔡传宗
这次因蔡传宗盛情相邀大家去了他的乡村别墅欢聚。那一天,每个人都非常愉快,尽兴而归。吴姝教授命我写文章记之,题目她已出好:新世纪新农民------蔡传宗。那天的感受确实很多,一时不知如何下笔。时隔两天,我在骑车去玄武湖的路上,脑海中忽然蹦出几个诗句,逐渐成了串。到了玄武湖门口立即用笔记下,后几经揣摩终于成篇。在自觉可以出手前,那天从马嘉家出来陪陈余林去蔡传宗新居时,念给两位听,获得初步认可。现录于下:
市外田园访蔡郎
冬雨初停赛春阳,南京东郊访蔡郎。传宗伉俪具鸡黍,三五同窗聚农庄。
别墅三层漆犹新,缘逾半百情依然。厅阔茶热话语长,罗卜青菜香绕梁。
朝为金陵教书匠,暮归沧波种田汉。能曲能伸真丈夫,亦儒亦道功力强。
出门拔得芫荽归,田头摘菜见钟山。座有鸿儒究天理,间来农夫相探望。
乔迁之喜众相贺,书生之哀齐声叹。数个翁妪谈健康,一席知已论纲常。
自诩尊崇彭泽令,今见蔡兄愧难当。不觉日影己偏西,相约再尝养生汤。
此篇文字不知可否算是吴教授认可的答卷,权且充数。两次听蔡传宗侃侃而谈,获益良多。只可惜我记忆力差,文笔无力,不能将他风趣而激情的语言中表达出的豁达、智慧、自信、诚挚移于纸上。最好是能亲耳聆听蔡老师授道,方能体味出其精妙之处。
留言人:伍国贤 (2003-12-29 22:55:07)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透过蔡传宗
这次参观了两位同学在东郊的新居。尤其是蔡传宗在麒麟门外的别墅式新居令人称羡。虽处郊区但有公交车直通市内。周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粮食新鲜,蔬菜绿色、可口。西式楼房三层,每层88平米。一层一个10平米的厨房,一个10平米的卫生间,然后就是60余平米的大厅。二层为卧室,三层为储藏室,如有需要也可改成居室。房顶有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门前小院内种有蔬菜,学名芫荽,北京人叫做香菜的。户外50余米处即是蔡传宗的莱地,种有各种时鲜蔬菜,需要时还可到邻居地里拔菜尝鲜,调节口味。走在村里小道,时有农民相向候,真是新版陶渊明式的生活,是不少身居大城市退休一族的浪漫家园。其实在这浪漫的背后,有著最现实的问题:为孩子腾地,为后代拓展空间。
向东郊迁居的不仅是马嘉美与蔡传宗。还有范方镇与谢业松,也计划迁居东郊,肖柏荣的新居在河西新区。在北京,刘福田、童如南的新居都在四环路以外。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想改善居住条件,只能迁到城市的边缘。年过花甲,还要再一次地重新规划生活,居所。
中国语言文字生动灵活,比如“孝子”一词,可有两种解释。“孝”字当形容词用时,是表示孝顺的子女。这是东方文化的传统含义,是指下对上的单向义务。“孝”字当动词用时,即表示对子女的无私付出。这是西方文化的时髦,是指上对下的单向义务。但西方人的孝顺子女,以18岁为界,是有限的。可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来说,这两种“孝”都得履行,而且是无限的。这是我们的沉重负担,时代责住,也是我们的光荣:我们承担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任。如果我们把这对上及对下的责任由单向变成了双向,那就是我们的福分,反之,就会成了我们的烦恼。人到60岁是新生活的开始,我们在重新诠释“孝道”。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1-02 14:22:18)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佩服蔡传宗
我印象里中学时代的蔡传宗是走路时蹦蹦跳跳,说话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现在走路稳重了,说话却仍然带着激情,辅以动作。从他的自述和别人的介绍中我知道他几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但依然达观,这也不奇怪,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听说蔡传宗课教得不错,物理课讲得好,化学课上的也不错,还开医学课,他给我们讲医、讲药,讲养生、保健,头头是道,侃侃不绝。气功造诣也较深厚,他曾到南京大学等处大展身手,也曾手到病除让患者、观者啧啧称奇,这些都有校友可做见证,并非他的自我介绍。但他有一“毛病”,抗上,口无遮拦,社会关系学掌握得不好,故而才能不易发挥,个人利益受损。可是,他积习难改,也不想改,这也好理解,个性使然。
这次建新居,为省钱家俱都是他自己油漆的,漆得还不错,还有不少活是自己干的,可见动手能力也很强的。刚到农村不会种莱,现在,会种了,还开了不少莱地。以后是否会变成一个“新世纪新农民”?也未可知。我想他要学农也不会有困难。
蔡传宗建此别墅原想让儿子住,老俩口住南湖小区挺好。没想到儿子不愿住,在城里教课的他,还要在城里和沧波门之间奔波,老伴虽不愿意也只好住乡下。其中甘苦并非我们这些局外人所知,更不是我所诗化的那样浪漫、潇洒。
这些,并不是我佩服他的地方,类似他的性格、际遇、处境、现状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可能景况还不如他,甚至比他差很多。
我佩服的是,他未被生活的重负压倒,依然童心未泯,仍然满怀信心,充满激情,直抒胸臆。他不怕“家丑”外扬,讲他生活中心酸的一面时,仍谈笑风生,让我们这些听者捧腹不已。他的那种淡泊而宁静的处世态度让我羡慕,我自忖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暴跳如雷,我会痛心疾首,我会气出病来。所以,蔡传宗让我感动,让我动情,让我佩服,佩服他的忍耐,佩服他的自强不息。以上是我解读的蔡传宗,是否准确?不知道,仅供参考。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1-03 16:04:46)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麒麟门留影
这次在马嘉美新居的聚会,是我除了参加三中百年校庆以外,所谓“民间”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但据潘庆生“考证”并非是历次“民间”聚会中与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我认为这次聚会标志着我们校友的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其理由如下:一、这次聚会有王惠宁的爱人与马嘉美的爱人从头至尾参加,表明我们的队伍“横向”发展了。二、这次聚会上还有一位小朋友从头至尾参加,她就是屠莹的外孙女,这标志着我们的聚会向“纵向”深入了。三、这位小朋友还是一位货真价实的美籍华人,她的出席让这次聚会具有“国际性”。有了这三条,将这次聚会称之为“里程碑”式,“历史性”的,也不为过吧?
上次在蔡传宗家聚会,王惠宁是准备参加的。后因他老公查先生崴了脚,临时取消了。这次聚会因查先生不放心所以跟来了。我笑问王惠宁:你们是谁不放心谁?我心中不由叹道,好温馨哟!真是老伴老伴老年伴。顺便提一句,查先生也是我们三中校友,是我们的学长。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1-16 14:55:41)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鬼脸城怀古
上次到国防园,鬼脸城正在修整,未能一睹雄姿。这回特地去拜访它,顿觉面目一新。沿鬼脸城至清凉门修成一景观公园。石头城,秦淮河加上绿树翠竹,红花紫叶,园林小品,长椅曲径,真是个休闲、观景、怀古、思今的好地方。想当年是险涛拍岸的江防要地,如今己远离长江,难以体会那“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壮观。建园者在鬼脸城下设置了一个水池,也算一片匠心美意。我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感于沧海桑田之余,拍下几幅照片,以为纪念。选出几幅与大家共享,莫忘金陵好风光。站在依山势而修,人造与天成浑然一体的石头城下,不由得不怀古兴叹。才思有限,只好重温古人名篇。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浪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韦庄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还有那王安石的“挂技香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两首词可惜过于凄苦,还是用毛泽东的诗句压轴吧:虎踞龙蹯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抚今追昔,面对石头城不由人不想到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鲁肃、赵云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呼风唤雨,斗志争雄。上个世纪,国共两党也曾在这里龙腾虎跃,腥风血雨半个世纪。真所谓,一张鬼脸,阅尽人间风云,一江东去,淘尽天下英雄。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1-26 14:48:53)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清凉山寻幽
去年到清凉山游玩时对那里的风光,大为赞赏。在“品味两京”一文中曾花费一些笔墨加以形容。遗憾的是当时未拍下像片,总觉得是一个缺失。这次又去了一次,把我最喜欢的“清凉世界”里的一处小景记录下来。那张翼若飞的小亭,平滑如镜的湖面,历历可数的金鱼,五彩缤纷的树影,充满生气的冬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只是我对打扰了那位静心读报的长者,使他匆忙离去,怀看歉意。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2-05 00:56:22)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雨花台冬景
雨花台是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先进风景名胜区,名不虚传。自古以来有“江南登览地三,雨花其一也”之说,这几年陆续修建的一些景点,都很不错。其中“二忠词”,“木末亭”,“梅廊”等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天下第二泉”,“乾隆御碑亭”,“木樨苑”等,使得雨花台早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烈士陵园。2003年建成的“雨花阁”,更所谓:一阁烟雨,千年雨花台,称秀南郊,光耀金陵城!
雨花台的植被,绿化,本以苍松翠柏为主。但也有一些枫树,经历初冬的霜雪,艳若晚霞,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霜叶胜似二月花。我拍下了以枫叶为背景的烈士群雕、纪念碑、雨花阁,让这辉煌的凯旋,美丽的终结,长久地留在记忆里。
此外,雨花阁上楹联匾额不少,我略摘抄些许如下:“半壁江山六朝重镇,一楼风月几辈传人。”“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到此留行踪莫辜负山清水秀,前程念归宿但勿忘任重道远。”“阁峙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这些也给这些仿古建筑增色不少。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2-21 12:20:03)

主题: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之九

长江边看桥
南京长江大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是南京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南京长江大桥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还是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我保留下来的不少120黑白照片,就是以长江大桥为背景的。长江大桥不仅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且还在胶片上为我留下了亲情、友情的记录,留下了我当年的诗情画意,让我可以长久的回味。然而,那些毕竟己是历史,现在长江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桥多了。南京长江大桥也老了,跟不上形势需要的步伐了。于是有了长江二桥,以后还会有长江三桥,四桥?
不过,做为南京人,我还是对南京的长江二桥有浓烈的兴趣。二桥刚修好尚未通车时我去了一趟,但无法参观。这次抽空去了,颇有收获。去二桥乘江苏路始发的74路公交车最合适。这趟车直达二桥,行车时间短,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体验一下玄武湖地下隧道的风采。我觉得这条隧道比华而不实的鼓楼隧道有用多了。
我是在己届隆冬的12月21日去的,到二桥时是中午,到终点下车的只有两人,进公园参观的是我一个人。二桥公园虽大,但并无特色,好景点不多。我觉得不虚此行的是,园中的桥梁展示馆不错,花15圆的门票钱,值!(以下摘自该馆宣传材料)据称其占地面积8600平米,工程投资8600万元。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桥梁展示馆,采用了多媒体及声、光、电等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生动展示了二桥建设历程和古今中外名桥大观。数百幅中外桥梁照片,100多座栩栩如生的桥梁模型,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桥梁历史发展的概况。这是继‘国防园’之后,我见到的又一个不错的现代化展览馆。

留言人:伍国贤 (2004-03-31 15:30:20)

主题: 部分“关键词”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浮躁
家居环境保护
台湾问题杂谈
回味南京
奥运
学术教育界混乱的直感
主任风波
拆迁
金陵之行
教学督导记实
关于台湾问题的另类思维
十珍养心丸
入美琐记
新春拜年聊家常
鸡年说鸡
回首斯大林
日疑录


留言人:童如南 (2005-05-11 17:43:53)

主题:

“朝为金陵教书匠,暮归沧波种田汉。能曲能伸真丈夫,亦儒亦道功力强。”这是三年前,伍国贤在"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文章中对蔡传宗的赞叹诗句。这次南京之行,终于有机会亲自感受我们校友中的“大师”级人物。因为没有可直达的公交车到蔡传宗家,4月14日,马嘉美叫我在悦民小区公交站等候,她带我拦了一辆小公共,绕行在乡间小道,不一会,就到了建南社区中心村,并找到30号蔡传宗家。显然,我没有看到想像中的“田园风光”,但依然感受到浓烈的乡土气息。
我要说不虚此行!我的颈椎病早就等着请“大师”给看看了。蔡传宗也就花了不到8分钟的时间,就将我的颈椎“复位”了,我的颈肩部的疼痛立刻缓解、消失了!这是真实的感受。蔡传宗还告诉我,这几天晚上睡觉,要仰卧,无枕;尽量避免不正常的生活习惯,防止失位、错位继续。
在几个小时的会面中,他“讲医、讲药,讲养生、保健,头头是道,侃侃不绝”,“座有鸿儒究天理,间来农夫相探望。”(伍国贤语),他独特的思维,精辟的分析,不得不让你点头称是,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比如,他说真正的中医,应该是懂得气功的。不会气功,你就不会懂得中医之精髓和治病机理。
可惜没能有更多时间向蔡传宗大师求教;也未能及时记录并完整传达他的思想、观点。南京同学可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保健资源啦!

留言人:童如南 (2007-06-12 09:40:45)

主题: 盛夏说“闲”(十六)乙、闲事篇

编辑
编我自己写的文稿的念头早就有了,原先想从编辑诗稿着手。这次受丁某与专家D的刺激比较大,结果先把“葡萄架下”我种的“葡萄”摘下了,并分门别类地保存下来。
这里想先简单说说专家D,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最新情况。《回眸军工》中对专家D的情况有过一些介绍。如果说专家E是因其爱国、能干、正直、开朗等特质受到我的尊崇的话,专家D则以其忠贞、豪放、博学、睿智等特色让我敬重。我最欣赏的人是学贯中西,忠诚正直的学者。不幸的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讣告称: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我国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核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第一至二届理事长、原核工业部扩散浓缩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吴征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27日3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专家D即吴征铠。他的高寿让人羡慕,他未能活到百岁使我等略有遗憾。他家的故居,扬州的“吴家大院”,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扬州古城的一大景点。
下面进入正文,说编辑《葡萄集》有关的简略情况,这件闲事大约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我这次编辑成集的内容都是选自“葡萄架下”,故顺理成章的取名为《葡萄集》。与“葡萄架下”所不同的是,这次我将我发过的帖子,分成九类重新编排,再加上一个资料篇,共得十篇。为介绍具体分门别类的情况,现将《葡萄集》的开头部分复制于下,便于大家了解。
葡萄集
这几年在《葡萄架下》网站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文字,现将其中部分内容分类汇编成集,故定名为《葡萄集》。初步分以下几个门类:日疑篇;文史篇;科学篇;诗词篇;时政篇;养生篇;随笔篇;情感篇;拾遗篇;资料篇等。
因存在几组长篇连载文章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情况出现,为防止写作与阅读上的混乱,从《日疑录》写作期间开始,在有的连载文章前使用编号。其编码规则为:每套编码由四组字符组成。目前大致按以下分类办法进行编排:
第一组由拉丁文字母组成,代表大分类号。如A、为泛论,B、为专论,C、为探索,D、为火花,E、为收藏,……
第二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小分类号。如(100)为哲学,(200)为数学,(300)为物理,(400)化学,(500)生物,(600)博学,(700)历史……
第三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课题号。如(000)为文明,(001)为水学,(002)为科学,(003)回忆,(004)文学等等,随机或按顺序编号。
第四组由三位阿拉伯数码组成,代表顺序号。如(000)为序言或开场白等、(001)为第1篇,余类推。(也有选用四位数或数字加字母、字符的)
例如:《日疑录》编号为A(600)(000)(顺序号)。又如《水学》B(600)(001)(顺序号);《科学》B(600)(002)(顺序号);《回眸“军工”》A(700)(003)(顺序号);《凡夫诗话俗子评说》D(700)(004)(顺序号)等等。
《葡萄集》的目录表安排如下:
目录
一、 日疑篇
二、 文史篇
三、 科学篇
四、 诗词篇
五、 时政篇
六、 养生篇
七、 随笔篇
八、 情感篇
九、 拾遗篇
十、 资料篇
《葡萄集》全部取材于《葡萄架下》我的留言部分,原先准备择要而录之。后来经反复搜寻,前后查找,多次充实,现在我估计《葡萄架下》我的原稿之收录率至少在95%以上,略有议论性质的留言,均已网罗其中。另外,对原稿中一些已发现的错别字或明显的错误做了更改,但估计这部分不到全部文字的1%。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篇收录的主要内容。
日疑篇
显然这里将《日疑录》放在突出的位置。这篇内只收录了《日疑录》这组文章,这组文章还没写完,以后还会有新的文章添入或有续编。
文史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孙中山传奇”的读后感;否极泰来;
科学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家居环境保护》;《水学》;《科学》;这三篇文章也没写完。《水学》与《日疑录》原有交叉,这里想有一个明确的区分。
诗词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葡萄架下》己登录过的本人各类诗词;凡夫诗话俗子评说;这两部分都没有写完。另这两部分最终是否合二为一,还没有定局,暂时分列。
时政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秋思种种;关于台湾问题的另类思维;胡猜乱讲(被逼篇);还有一些零星的时评短文,这里就不细数了。
养生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退休老人的十大幸福;您认同吗?(祝寿有感);讲“中”话“西”论医理;新春谈吃;相约2030;关于饮水问题;饮水安全之我见;
随笔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品味两京;鸡年说鸡;困惑与展望;《回眸“军工”》;
情感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盛夏随想;“9,11”联想;岁月如歌,祝中秋快乐! 闪回与定格之二,日记摘抄。校庆花絮;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回味南京;时空大挪移;可敬的一家人;我们为陈天石骄傲;复继业;我和陈余林;亦师亦友忆旧游;
拾遗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以上各篇没有收入的一些简短留言。
资料篇
这篇中主要文章有:为以上留言或文章的写作时,所收录的部分资料。这部分资料按第一篇至第九篇的顺序分篇归类。在各篇中所引文献资料没有细分到具体文章上,因为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这些资料有的有参考价值,有的本身就有保留价值,所以单独结集是有必要的。
至于篇幅问题,可以通过字数统计进行了解。我利用电脑的统计功能对《葡萄集》做了简单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葡萄集》全集总字数:867,528;其中非中文单词:16,943;中文字符:850,585。另《葡萄集》中,第一篇到第九篇是原创部分,总字数:433,416;其中非中文单词:10,132;中文字符:423,284。而第十篇是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资料,总字数:433,479;其中非中文单词:6,775;中文字符:426,704。有趣的是原创与非原创两部分,字数几乎相当,各占一半。(这三组数字之间分合关系略有偏差,可能属统计误差。)
捎带说一句,在《葡萄集》中我最看重的,应是《水学》。我长期以来酝酿着要写的三本书是:《水学》、《论度》、《说渡》。仅《水学》这本书我少说也酝酿了二十年以上,这本书现在也没写完。而《论度》、《说渡》两书尚在酝酿阶段,何时动笔,何时完成,均属未知。

留言人:伍国贤 (2007-08-26 12:02:39)

主题: 我的“年度文档”(一)

自从有了“葡萄架下”后,我在电脑上书写的兴趣大增,从2003年起,我在我的电子文档中开辟了年度文档,该文档集中收录当年我为“葡萄架下”所写的全部留言的底稿、文本和所参考、收集的网上资讯。至今不觉已有五年了,明年的文档名我已选好。我想整理一下这几年文档的命名所反映出的预期与最终实践的结果,回顾我这几年来写作心态与选题方向的变化,也许是件有趣的事。
2003年
这是设置“年度文档”的第一年。标题定为“2003启示录”。
定下标题后开始写了一小段文字,后没采用。这段此前未发到“葡萄架下”的文字,现在读来仍有回味价值。故将其复制出来,目的是寻访当年的思路。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出这几年我的写作是围绕“人”展开的,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
2003启示录
2003年是个不安的年份,躁动的岁月,值得我们多思,反思。2003年让我更多地想到人以及与人有关的种种联系,层层因果。比如:人与“虫”,人与人,人与地,人与天,人与“教”,人与福,人与禄,人与寿,人与医,人与情,….…。以下逐个道来,这些题目都很大。我斗胆下笔,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诸位不吝赐教。荒谬之词,望大家口诛笔伐。
一,人与“虫”
夜郎自大
毛泽东有七律二首“送瘟神”,其诗云: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神何处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写作时间是1958年7月1日。
诗写的不错,不仅对仗工整,词藻华美,而且想象丰富,豪情满怀。同时这两首诗还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征服自然、改天换地,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防治的乐观心态。
20世纪的人类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鼻子伸到月亮上去了。也难怪,20世纪人类取得的科技成果,物质成果非常惊人。汽车满地跑,飞机环球飞,潜艇海中游,飞船探苍穹。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这世界三极都己踩在人类脚下。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脚印,火星也给拍了详细的地图,宇宙深处也派去了访问使者。人类可以在地球上钻个几千、上万的洞,也能潜到海下几千米深处。……
2003年写的东西主要有:品味两京、胡猜乱讲、生命之光、“孙中山传奇”的读后感、秋思种种、千年之梦今世园 为神5而歌等。
2004年没有单独设立一个文档,因为沿着2003年的思路与题材不知不觉就写到2004年。等想到要为2004年文档取名时,已过去了几个月了,分也不好分了,干脆就不分不另起名了。2004年写的东西主要有: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家居环境保护”、回味南京、关于台湾问题的另类思维等。
附注:
启示录简介
《启示录》又名《默示录》,是《新约圣经》的最後一章,据说是耶稣的门徒约翰所写的,主要是对世界未来的预警,包括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是传道士传教的重要依据。其中许多神话和比喻,成为基督教世界艺术的经久不衰的源泉。
留言人:伍国贤 (2007-12-18 23:00:03)

<结束>
留言簿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