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督导记实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 (续)

(5)课堂上无教学气氛,也算上课
听“科技英语”三年级课,前七排座位无人坐,学生说是怕被提问。一百多人的大教室,到课率不到30%的学生坐在里面。一节45分钟的课,用30分钟以上的时间要求学生自己默读。其他十多分钟的时间,教师一直低头看着书用低低声音便读便讲解,坐在后面几排的学生实在听不清,也只好忍受。这稀稀拉拉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在看其它的外文书,甚至在看“参考消息”。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学生连教科书也不带,只管看别的书。这也算是在上英语课。
(6)九十分钟的两节课只讲30分钟。
另一在读博士生讲“科技英语”三年级课程。课刚开始时的学生到课率为25%,此后45分钟内有近15批次的学生先后迟到进教室,第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到课率才达50%。教师讲课时声音偏小,后面几排听不清。约讲了30分钟后,教师让学生默读3分钟,然后点名学生站起来翻译,该学生的声音更是小,效果何在?。第一节离下课还差10分钟时,教师宣布:“予习,自己翻译,下次课再讲解”。学生告诉我,“下节课仍是自己予习,不讲课了。老师所说的下次课,指的是来日的两节课,过去就是这样作的。”
留言人:张甫翊 (2005-01-13 09:07:00)

主题: 部分“关键词”

游子眼中的故乡与故人
浮躁
家居环境保护
台湾问题杂谈
回味南京
奥运
学术教育界混乱的直感
主任风波
拆迁
金陵之行
教学督导记实
关于台湾问题的另类思维
十珍养心丸
入美琐记
新春拜年聊家常
鸡年说鸡
回首斯大林
日疑录


留言人:童如南 (2005-05-11 17:43:53)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毕设)

上学期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作了一些抽样检查,每一位委员查一个学院的情况,总共查十个单位。作为发现问题推进工作,此算作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教务处领导(当时参加会的有一位副处长,一位科长和两位科员)却要让我们对各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表”打出A/B/C/D等级,也就是使十个学院排出先后名次。对此在上学期的最后一次会上,有三位教师提出不同看法。我们最主要的理由是,“按照抽样,我们抽样的样品太少,根本不能反映母体的质量状况”。比如拿我调查的情况看,学院有800多位学生毕业设计,我只开了10位学生期中进展的座谈会、听了十位学生的期中答辩和检查了二十本毕业设计论文,可见此样品太少,而且我这些工作在客观上大多只能停留在一般的程序和格式上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难以得到深层次的质量状况。在该会议结束时,领导仍坚持要我们打分。会后我们私下商量:“都打高分,各自随意”。估计领导拿到这个分也不会有多大的价值。不知道这些领导在想什么?想的是推进工作,还是在作秀?
留言人:张甫翊 (2005-08-01 15:59:33)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关于素质教育

在这次我校评估活动中,同事给了我一张06.11.22.晚的一张“大学生科技学术文化活动月文艺晚会”门票,我看了全过程。在演出会结束时,得到教育部委派的专家组组长吴中福(原重庆大学校长)教授的好评。但在他的一段讲话中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领导的指导思想还是旧的或过时的。他说,“要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是根本,人文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关键,身体和心理素质是保障。”。这些话说起来挺上口,仔细想来很有问题。他抽掉了很重要的一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回想一下中国发生的事情,五十年代“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看法”是政治素质的表现,六十年代“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对林彪的四个第一的看法”是政治素质的表现,等等。不断如此地强调这种“政治”究竟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好处?。对于政治,很为复杂,人们都在寻找现代文明的解决方法,各种情况都在发展之中。
现在,中国遇到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因为在我国出现了诚信和道德的严重缺失,有诚信和守规矩的人常会受到嘲弄和讥笑,此已成为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障碍。难道在我们对年轻人的教育中还不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很重要的方面来加强吗?这些决策者们是疏忽还是有意?是对百姓负责还是迎合某些领导?不得而知。

留言人:张甫翊 (2006-12-05 08:55:44)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督导的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督导活动实践,我得到的对督导作用的感觉和看法是:教学督导的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良好的作用,但此作用很是有限。体会和理由如下。
(1)由于人力和精力的有限,比如我一人面对的就是通信工程学院的200多名教师和3000多本科生,因此督导只好涉及有限的教学环节,通常只能对讲课、考卷、毕业设计和教学环境作检查。对于精品课程评选、教改奖励评选、教学名师评选和优秀教材评选等显著影响教学质量的活动,都无权或无力涉足。(2)在教学质量问题出现在各级权力者身上时,督导通常都绕着走,毕竟督导教授都是本校退休的教师。(3)由于督导的学识面、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所能作的多是一般性或格式上的检查。比如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内容面宽而深,督导只好是对论文任务书、工作计划表和摘要作检查,且主要是格式检查,偶尔作较深入检查。

留言人:张甫翊 (2007-03-31 11:05:53)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教学名师的水平何在?

上学期教育部专家组来评估的前夕,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安排抽查各学院的考卷,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教学上的检查。考虑到不久要到来的专家组中有电子线路方面的教授,因此我在对口的学院随机选择了“模拟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两个班级100多份考卷作检查。该课程是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检查中发现该考卷有两点使我惊讶,一是不及格率极高,两个班分别是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三十多;二是120分钟的考试题的文字和图占了16K纸 8页,量很大。后来得知到该课程教师组的负责人×××是刚从校级领导退下的省级名师,因此那时我对于如何反馈意见是顾虑重重。但是想到若不指出问题所在,今后还有许多学生会被这些人打入不及格的行列,会再误人子弟,于是决心向学院领导指出考卷问题。在反馈会上我讲完后学院领导说:“×××现在还在外地代表教育部专家组对一些大学作评估(惊乎!这种水平的人继续在更大的范围内管理我们的学校。),一下还联系不上,正在联系反馈。我们听学生反映,×××是我学院的两大杀手之一。(惊乎!既然知道情况,为何仍能让其一步步获得省教学名师?)”
我的想法是,笔试的方法通常比较公平、公正和经济可行。从历史上说,早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已采用笔试,但现代的笔试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本质不同是在考试的科学性上。科举考试考的是八股,常考的是无用的东西,它糟蹋了时间、人才和智慧。就拿上面我遇到的“现代”考卷来说,暂不去研究考卷的内容之科学性,就其考卷题量已无科学性或合理性可言。120分钟要作8页印字考题,从经验判断,此题量是超出反常的大。两个班考试结果成绩很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点。在反馈意见的会议上,我建议在考试前找一位讲授该课程的年轻教师作考题就能发现题量过大问题。总之,笔试内容科学性和题量合理性是教师应十分关注的事情,否则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留言人:张甫翊 (2007-05-06 09:34:51)

主题: 教学督导记实—结束篇

本篇是我任校教学督导委员以来最后一篇调查记实,因此标题采用了“结束篇”。上学期我已向教务处领导提出要辞去“校教学督导委员一职“。我的主要理由是:”“身体对坐校车(闷罐子空调大车),每次都有晕车反应。加上新校区已基本建好,以后的本科生课程全部放在了新校区,因此每次督导必坐校车。”校领导接受了我的辞请,下学期我可轻松一下了。
从表面宣传上看,我校已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检查,今年年初已宣布被评为“优秀”,真是上下皆大欢喜,但是实际上的教学质量仍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我上半年的毕设调查结果就是例证。尤其是有相当部分的年轻的甚至中年的教师,工作敷衍,偷工减料和追求“表面上的教学工作量”等,屡见不鲜。比如:①抽查70份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任务书”和“工作计划表”,明显不合格的占百分之50。②“指导学生人数多于5名”的教师有21人,占学院总教师人数的百分之3。学校文件规定一名教师至多指导5名(在大学扩招前,则规定是3名)学生,但基于“追求表面教学工作量的数字”之利益驱动,仍难以贯彻这个已比过去放宽了的指标。③上学期随机参加了两个答辩小组的答辩工作。一个答辩小组的工作正常,另一答辩组对答辩则是马马虎虎和偷工减料:答辩时找不到投影仪;临时换答辩地点;答辩开始20分钟后有两位教师匆匆到来;答辩小组组长,一位中年教授,宣布要求学生自述论文时间为8分钟,此显著小于学校文件规定时间15分钟(在大学扩招前,则规定是20分钟左右的论文自述);答辩开始一连4个学生,无人对学生提问,我耐不住提了一个问题以打破僵局。这次答辩真是变成了不答不辩。
下学期谁来接替我的工作,至今未定。但愿能找一位工作较认真的退休教师做这项工作,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留言人:张甫翊 (2007-08-16 08:45:10)

<结束>
留言簿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