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骏 : 怀念母校——南京三中
1953年我从南京户部街小学考入南京三中,六年以后的1959年又从南京三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64年大学毕业后支边到内蒙古自治区任中学数学教师,文革结束后,调至内蒙古大学数学系任教至今。
光阴荏苒,前几日我已度过60岁的生日,回顾六十年来我可以记忆的往事,不管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还是在塞外小镇的困境中奋斗,还是后来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综合大学里搞教学、兼任教学管理工作,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阶段、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莫过于南京三中了。
今年9月,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那是我获得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得以服务社会的地方;而南京三中则是我一生中刚刚离开父母呵护、开始窥视新鲜世界、学步做人的地方!在南京三中的六年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众多老师的谆谆教诲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给我们讲过课的老师都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受到我们的尊敬和怀念,罗少诚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是他的几何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代表。59年我们参加高考前的一个学期还集中在“钢铁班”里“大炼钢铁”,并没有现在这样长时期的应试准备,可是数学的高考试题大家都不感到困难,其原因是和罗少诚老师长期以来给我们代课有直接的关系。我在中学期间特别喜欢物理和无线电,并没有想到后来我会学数学。当时我对数学只是有点好感,其原因就是我喜欢听罗少诚老师的课,觉得他的课和数学一样讲道理,逻辑性强,令人心服口服,再就是觉得数学不太难(年轻人不知道深浅!)。等到我本人也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时,才深切地感到罗少诚老师给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养成了严谨的学风。1986年我路过南京,潘庆生陪我到罗少诚老师家探望他时,我才知道罗少诚老师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并非学数学出身,这使我对罗少诚老师更加敬重。他在59年给我们印的复习资料,我一直保存了40多年,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了罗少诚老师。其他象教俄语的柏林老师、教语文的罗端老师、高三班主任赵嗣卿老师、少先队辅导员陈道一老师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究竟怎样做才是素质教育?五十年代我们在三中渡过的六年美好岁月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了!回想从初中到高中,我当时参加过的各种课外活动就有十几种之多,有航模、地图模型、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军训、无线电制作、野营、出黑板报(三中青年、班报)等等,当然,当时有过一些过激的政治运动和没有必要的劳民伤财之举,生产劳动也比较频繁,但从总的情况看,我觉得在这种环境里能够养成一种尝试的习惯和自信心,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一期我出的班报的相片,每当看到它,都会引起我无限温馨的回忆。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就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能一直保存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东西。我很赞成这句话。南京三中在我身上保存了许多许多,有一些我知道,有一些我自己也未必能说清楚。
愿我的母校——南京三中在百年华诞之际永葆青春,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身上留下越来越多的美好记忆!
1959年高三甲班毕业生 刘元骏 于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02年10月22日凌晨
(2002-10-22 22:5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