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谈素质教育
张甫翊:education of university(2002-09-30
09:37:33)
这里闲聊大学教育。现在教育发展很快,但问题很多。比如,过去一位教师本科生毕业设计最多指导三名学生,前年可最多五名,现在最多可指导8名;指导研究生过去一位教师最多指导不超过十名,现在有的领导人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达四十名,他们同时担任领导职务,还要上课,质量何有?;去年高层阶梯教室楼落成,数十间阶梯教室用来上课。每间教室容纳200~300人,因为太大,黑板上写的东西看不清,伤害学生的眼睛,老师的声音后排学生听不清,影响效果,有何人呼喊?。这些问题估计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天天喊素质教育,但喊虚而不喊实。
刘元骏:甫翊(2002-09-30 13:31:19)
你所说的问题我有同样的感受,国内很多院校情况大体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扩招引起的,前几年大家谈论高校的大众化趋势,现在则是已成事实。国外有一种说法,当升学率达到15%时,称之为大众化;超过50%时称之为普及化,我们现在则是刚刚到了15%的阶段。现在高校的基础课都面临质量滑坡的状况,我们这里教师流失严重,学生则急剧增加,怎么不滑坡呢?!
刘元骏:怀念母校——南京三中(2002-10-22
22:58:48)
1953年我从南京户部街小学考入南京三中,六年以后的1959年又从南京三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64年大学毕业后支边到内蒙古自治区任中学数学教师,文革结束后,调至内蒙古大学数学系任教至今。
光阴荏苒,前几日我已度过60岁的生日,回顾六十年来我可以记忆的往事,不管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还是在塞外小镇的困境中奋斗,还是后来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综合大学里搞教学、兼任教学管理工作,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阶段、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莫过于南京三中了。
今年9月,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那是我获得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得以服务社会的地方;而南京三中则是我一生中刚刚离开父母呵护、开始窥视新鲜世界、学步做人的地方!在南京三中的六年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众多老师的谆谆教诲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给我们讲过课的老师都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受到我们的尊敬和怀念,罗少诚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是他的几何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代表。59年我们参加高考前的一个学期还集中在“钢铁班”里“大炼钢铁”,并没有现在这样长时期的应试准备,可是数学的高考试题大家都不感到困难,其原因是和罗少诚老师长期以来给我们代课有直接的关系。我在中学期间特别喜欢物理和无线电,并没有想到后来我会学数学。当时我对数学只是有点好感,其原因就是我喜欢听罗少诚老师的课,觉得他的课和数学一样讲道理,逻辑性强,令人心服口服,再就是觉得数学不太难(年轻人不知道深浅!)。等到我本人也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时,才深切地感到罗少诚老师给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养成了严谨的学风。1986年我路过南京,潘庆生陪我到罗少诚老师家探望他时,我才知道罗少诚老师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并非学数学出身,这使我对罗少诚老师更加敬重。他在59年给我们印的复习资料,我一直保存了40多年,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了罗少诚老师。其他象教俄语的柏林老师、教语文的罗端老师、高三班主任赵嗣卿老师、少先队辅导员陈道一老师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究竟怎样做才是素质教育?五十年代我们在三中渡过的六年美好岁月早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了!回想从初中到高中,我当时参加过的各种课外活动就有十几种之多,有航模、地图模型、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军训、无线电制作、野营、出黑板报(三中青年、班报)等等,当然,当时有过一些过激的政治运动和没有必要的劳民伤财之举,生产劳动也比较频繁,但从总的情况看,我觉得在这种环境里能够养成一种尝试的习惯和自信心,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一期我出的班报的相片,每当看到它,都会引起我无限温馨的回忆。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就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能一直保存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东西。我很赞成这句话。南京三中在我身上保存了许多许多,有一些我知道,有一些我自己也未必能说清楚。
愿我的母校——南京三中在百年华诞之际永葆青春,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身上留下越来越多的美好记忆!
马嘉美: 致国贤、如南、福田、元俊(2002-10-23
17:52:09)
我已平安到家。感谢你们昨天来看我,让我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回来后第一件事是打开葡萄架下,佩服佩服,伍国贤能将高一时的日记留至今日。这一看也让我想起了许多。刘元俊的回忆,更使我想到我们当年在地下解题。也想起了罗老师讲的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教导,在我们临近中考时,他带我们去玄武湖划船的情景。中学时代是个美好的时代。
伍国贤:作文、日记摘抄编后感(2002-11-10
20:42:06)
我编作文、日记摘抄起因于“教学节”怀念母校老师,后来是想为百年校庆营造气氛、为同学启动回忆之门。但是编到后来,尤其是58年4月这段时,有点欲罢不能之势。究其原因“自恋情结”多少有一点,但主要是它诱发了我对中学教育,尤其是现在热炒的“素质教育”的思考。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中学时,我就为他(她)们抱不平:现在的学生太辛苦,从早到晚都是学习,文体活动少,课外活动少,玩的时间少,而且还要家长陪读、领跑、负责,真是不胜其烦,何来乐趣。想当年我们上中学时是如何轻松、快乐,而且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身心锻炼的机会比现在的学生多多了。翻检旧日记让我对何谓素质教育有点兴趣了。我同意元骏兄的说法,我们当年接受的就是素质教育。我觉得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而不是做“考试机器”,把学校变成“就业竞技场”。张兄、童兄、刘兄等对中学时代已做了很好的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常年工作在教育领域的张兄、刘兄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忧虑,更会得到广大家长们问题。我希望有机会与众校友讨论“素质教育”问题。
张甫翊:question(2002-11-11 11:32:21)
...关于教育,问题多。报纸舆论上,走形式比较多,高调多,求实少。比如搞3加x考试,家长反映学生考试面更宽,负担更重;“考试=应试教育?”舆论模糊不清;世界上没有通才,“通才教育”是何含义?。根本上说,舆论上没有辩论,像过去一样,跟着领导跑,一边倒。我没有多少时间去研究这些问题,缺少材料支持,只能根据经验判断。
马嘉美:校庆在即(2002-11-12 08:35:49)
校庆已进入倒计时,不知各位校友有何打算?伍国贤到南京了吗?看了张甫翊、伍国贤等同学对素质教育大讨论的建议和你们对目前教育的一些看法,我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理论工作多年的一员也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我在自己最近出的一本高校心理学书中也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研究资料,最近我在部里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目前看难度很大,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希望听到各位的高见。
张甫翊:Wish you well,Education(2002-11-15
11:02:05)
... 嘉美同学编著了高校心理学方面的书,能否告诉书名和出版社名,以便今后找机会一读,吸取营养。谈到考试,我教的课程近五年一直采用的是开卷考试,即可以带一本教科书进考场,但作题时不允许相互讨论。这样避免死记硬背,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反映学生的水平,也便于设施监考。大学升学从目前看,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可基本上反映学生的水平,二是可以有效地实施公开公平公正,防止腐败。即便是这样严格地考试,仍有许多人变着花样在作弊。简单地说过去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这会使人们曲解考试的本意。“文化革命”的考试可以“交头接耳”,“升学推荐”,使得教育界大混乱,这对我们都还记忆犹新,但年轻一带恐怕就不一定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