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08 |
|
0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附 |
|
|
|
|
十九世纪的世界处在巨变的时代,伴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机器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中。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空前膨胀了,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原始的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铁路线伸展到每一个角落,大大提高了生产运输能力。以机器为动力的轮船航行于世界各地,世界不再是相互隔绝的单个的王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正当欧洲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却还处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夜郎自大的大清王朝对世界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它已经无力抗拒西方势力的入侵。“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就是这个时代资本主义扩张与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相对抗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洋枪大炮打开了。步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俄国也一个接一个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没有满足外国侵略者贪得无餍的野心。为了攫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英国和法国又在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更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紧随英、法之后,俄国也趁机与中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侵略军的炮火焚毁了古老的圆明园,清朝皇帝在侵略军的炮火下屈膝了。但是,中国的普通百姓并没有屈服于列强的洋枪洋炮,广州三元里人民举起了“平英团”的旗帜,给予英国侵略军以狠狠的打击;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不但把矛头对准了清王朝,而且敢于同外国侵略军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一次又一次挫败了号称“常胜军”的英国侵略军。
由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阶级局限性,特别是“杨韦之乱”的内讧纷争,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7月天京失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终于在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了。
就在这样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步步深入、清王朝黑暗统治更加腐朽、农民革命遭到严重挫败的动荡年代,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世纪伟人诞生了。
|
一、香山翠亨村
南海之滨的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著名的鱼米之乡,素以美丽富饶而闻名天下。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屿的、漏斗形海湾,海湾的西、北、东三面被古兜山、罗浮山、鼎湖山等断续的山地和丘陵环绕着。三角洲上,水系纷繁,河道交错,把广袤的陆地分割成无数块面积不等的小洲,香山县(今名中山市)就座落在其中一个最大的洲上。
香山县名的由来,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县境内有香山,又名五桂山,山中盛产“沉香”,“县名所由赐也”。沉香木是一种常绿乔木,树干很高,给人以俊逸挺拔的感觉;长着卵形或披针形的叶子,开着乳白色的花,绿叶白花,衬托得和谐而美丽。沉香木的材质坚硬而沉重,略显黄色,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不仅是制作家具的优质木材,而且可以入药,具有镇痛、健胃的功效。香山县是孙中山的故乡,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1925年4
月16日,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1985年改为中山市。
香山县所处的洲,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多山水。山川主要有:虎跳门山、两耳岭、平蓝山、零丁山、金星山等数十山峰。零丁山东有著名的零丁洋(也称伶仃洋),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于抗元战争之际,曾过零丁洋,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著名爱国诗篇《过零丁洋》: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上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翠亨村就是伶仃洋西岸的一个小乡村。翠亨的意思是透明晶莹的碧玉,可见这是一个倚山面海、风光秀丽的好地方,它的西北29公里是中山县城石岐镇,北距广州大约有
120公里,南距澳门仅37公里,隔海渡伶仃洋便是香港。
翠亨村的地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在村的西北面矗立着一座海拔五百零五公尺的高山,名叫五桂山,是珠江三角洲最高的山峰之一。这个山,远远望去,五峰雄峙,白云缭绕,层峦叠翠,甚为蔚为壮观。
自清代至民国,翠亨村属广东省香山县永宁乡,南行37公里便是澳门,可以看见烟波浩淼的伶仃洋。清晨在云蒸霞蔚的东方,喷薄而出的红日,和渔帆轮船交织在一起,更为壮观。
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最富庶之区,香山也是广东最富的地方之一,但翠亨村却是香山县最穷的乡村,耕地大都比较硗薄、坚硬而不肥沃。村里的百余间房屋,大多是红砖绿瓦,只有少数几间是土墙茅顶的泥草房。全村有七十余户,村中有杨姓和陆姓两家地主,拥有村里的大部分耕地。翠亨村有十姓,按人口多寡依次是:杨、陆、冯、孙、麦、苏、陈、钱、钱、谭等姓,其中杨姓最多,也最富裕。此外还有三姓“下户”,即奴隶户,只能给人家当奴充婢,失去人身自由,不得入宗庙,不得与外姓通婚,男人称亚娣,女人称亚嫂,年纪再大也不能称呼伯或婆。人口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前四姓自公元1828年至1896年三次户数变化对比来看是:1828年全村有68户,其中杨姓25户,陆姓17户,冯姓13户,孙姓6户;1856年全村户数为90户(在村定居者仅61户),其中杨姓40户(在家20户),陆姓25户(在家15户),冯姓12户,孙姓6户(在家5户);1896年的统计是:全村150户,但出外户数过半,而孙姓有记载的仍是6户。而现在的翠亨村,据
1985年的统计,在家不足80户,不少人旅居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其中很多人已失去联系,翠亨村虽然是因孙中山而驰名中外,现在村中孙姓却一户也没有了。
从翠亨人口的变化可以看出,翠亨村是一个落后的山村,村民生活极为困苦。因地近香港、澳门,出海便利,许多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纷纷到海外谋生。正如孙中山所说:“文乡居香山之东,负山濒海,地多砂碛,土地硗劣,不宜于耕;故乡之人多游贾于四方,通商之后颇称富铙。”
珠江三角洲是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最早的地方,也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地方。据记载,从清代光绪年间起,西方传教士就先后在香山县设立了循道会、公理会、礼贤会、圣公会、长老会、同寅会、浸信会、惠师礼堂等多所基督教会。香山与香港、澳门毗邻,这里的人民较早地接触到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想,不少外出谋生的人又带回了西方的新思想。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诞生于斯,并不是偶然的。孙中山先生后来在回答关于他的革命思想是怎么形成的问题时,曾说过:“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辄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我每年回故里香山二次,两地比较,情形迥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我在里中竟须自作警察以自卫,时时留意防身之器完好否。我恒默念: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我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自白,清楚地表明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主革命伟人,诞生于紧临香港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