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奇
七、弃医救国
孙中山立下了救国的决心之后,在行医的掩护下,开始结交、物色有志之士。他把药店交给一个伙计负责,又请区凤墀的女婿尹文楷医生主持医务工作,从药店里取了些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物色革命同志的工作中去。一天,他回到店中,尹文楷告诉他,广东水师广丙军舰管带程璧光曾登门请孙中山治病,孙中山考虑到程璧光是海军军官,将来革命必有大用,便立即亲自登门为他诊治。程璧光是程奎光的哥哥,孙中山与程奎光早有来往,知道程奎光对清廷早有不满,因此也想做做程璧光的工作。果然,几次接触后,他终于和程璧光结为好友。
经过孙中山的广泛交友,他结识到一批革命同志,如程璧光、程奎光、程耀宸三兄弟,小店主左斗山、教员魏友琴、传教士王质甫等。1893年初冬,孙中山经常与郑士良、陆皓东、尤列、陈少白、周昭岳、魏友琴、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等在广州圣教书楼的礼拜堂,以及广雅书局的南园抗风轩聚会,讨论时局。陆皓东主张治标,不宜革命,理由是外患日深,不宜于大动干戈;孙中山则力主治本,推翻满清。最后大家一致赞成孙中山的意见,并决定成立一个革命组织,定名为兴中会。这是在檀香山兴中会之前最初成立的兴中会。
与此同时,孙中山开始作革命的实际准备,他在家乡翠亨村试制炸药。在今天的故居屋后,有一门口朝西的闸门,本是作为防强盗用的。这堵闸门是一堵砖墙,正中门楣用花岗岩条石浮刻着“瑞接长庚”四个大字。一天,孙中山来到这个闸门旁,取出一个布包,然后挥手叫乡亲们走开。大家都不知道孙中山在做什么,孙中山大声招呼:
“我在试炸药,你们赶快走远些!”
乡亲们听了,都急忙躲得远远的。不一会儿,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等硝烟散去,只见那块七尺多长、一尺多高的长石块中间,出现了一道裂痕,这块被炸裂的闸门条石,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见证。
当然,仅仅靠这几个手无寸铁的白面书生,要想推翻清王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中山当然明白他所想要达到的革命目标难度之大,陆皓东提出的治标的意见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真的能够通过改良的方法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那当然是可取的,为此,他要作最后一次努力。
1894年1月,孙中山回到翠亨村,把自己关在家里铺纸研墨,写起文章来,他要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救国的方法。
孙中山提起笔来,一边写,一边认真地思索着。他想起了他在檀香山、香港所看到的许多现象,深深感到外国之所以富强,并不只是因为船坚炮利,而是有着许多更深层的原因。这些原因在他的心中早已反复思索过,他想起他在行医时所看到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有不少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人才的浪费!他又想起,从广州到香山,到处都有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没有耕种,而许许多多的农民却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为什么不能把大片的土地开垦出来呢?这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中国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但是,许多资源都没有开发出来,没有利用起来,这是资源的浪费!于是,他提笔写道:
|
……窃尝深惟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
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远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
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船坚炮利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
孙中山写好《上李鸿章书》,回到广州药店。他已经十多天没有来药店了,药店的伙计不见孙中山回来,店里的钱也快用完了,只得请陈少白来帮忙维持。陈少白久不见孙中山音讯,心里非常着急。到十六那天孙中山突然回来了,手里拿着很大一卷像文件的东西,连连对陈少白说“对不起,对不起。”
“你这么多天上哪儿去了?”陈少白很生气地对他说。
“这些事情就不要去管了。”他说着拿出了手里的纸卷,“你帮我看看,修改一下。”
陈少白摊开纸卷,见是《上李鸿章书》,这才明白孙中山的心已不在行医,他真的要以实际行动来救国了。他怀着敬佩的心情读完了《上李鸿章书》,问孙中山:
“你打算怎么送到中堂大人的手中呢?”
孙中山明白,要想见到李鸿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找人疏通,求官场中人帮忙才有可能去见李鸿章。他先去找澳门海防同知魏恒,求他写封信去见盛宣怀的堂弟盛宙怀,再托盛宙怀引见盛宣怀。盛宣怀1870年入李鸿章幕,积极协助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深得李鸿章信任。孙中山估计,由盛宣怀引见,应该能见到李鸿章。
孙中山和陆皓东先到澳门找魏恒,魏恒倒很热心,写了一封推荐信:
|
兹恳者:香山县医士孙先生,名文,号逸仙,人极纯谨,精熟欧洲掌故,政治、语言、文学均皆精通,并善中西医术。知者甚多,疾者亦复不少。现拟远游京师,然后乃作欧洲之游。久仰令兄观察公(盛宣怀)德望,欲求一见。知侄与世丈交既有年,谊复世好,又蒙青照有素,特属函恳赏赐书函于令兄观察公前先容,感激重情,不啻身受矣。 |
1894年3月,孙中山和陆皓东带着魏恒的信前往上海,他们到了上海,住在宋耀如家中。宋耀如是宋庆龄的父亲,在美国生活多年,是一个“美国化”的中国人。他与孙中山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两人都信仰基督教,都是接受的西方教育,也同样都对中国的现状不满,希望改变中国的现状。孙中山在上海见到了盛宙怀,盛宙怀也写了一封介绍信给盛宣怀,信中写道:
|
顷有沪堂教习唐心存兄同窗孙逸仙兄,系广东香山县人,精熟欧洲医理,并由广东前同知魏直牧函托转求吾哥俯赐吹植。 |
孙中山还在宋耀如的陪同下,去见了自己的香山同乡郑观应,郑观应也是协助李鸿章办洋务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中国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他读了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极为赞赏,立刻提笔给盛宣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
敝邑有孙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国医士,留心西学,有志农桑生植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及游西北各省履勘荒旷之区,招人开垦,免致华工受困于外洋。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而非若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兹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蕴。弟特敢以尺函为其介,俾叩谒台端,尚祈进而教之,则同深纫佩矣。 |
孙中山于郑处还见到了同来找郑的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王韬。王韬对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十分欣赏,他也给盛宣怀写了一封推荐信,请盛宣怀引见李鸿章,并发给出国护照。王韬还给李鸿章幕下一个相识的管文案的罗丰禄写了介绍信,请罗丰禄也帮助孙中山去见李鸿章。
孙中山带了一大批介绍信函,满怀希望地到了天津。他们找到了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徐秋畦,罗、徐答应帮忙。盛宣怀也在孙中山的介绍信上批了“孙医士事”字样,并给李鸿章写信,介绍孙中山往见。然而,这时的李鸿章正穷于应付中、日交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力图向外扩张,亟欲挑起同中国的战争。李鸿章虽然办北洋海军多年,但他深知北洋海军实力远远落后于日本海军,不敢轻易拿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军一试,而是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奔走于俄、英公使之间。哪有心接见名不见经传的两位无名小卒!孙中山满怀希望不远数千里来到天津,却被李鸿章拒见,这使他极为灰心失望。随后,他和陆皓东深入北京,探窥清廷的虚实,南游武汉,以观察长江之形势。为今后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满清作准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