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奇
十、伦敦蒙难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一千两银子通缉孙中山。还要求香港政府引渡,港英当局下令孙中山离境,五年内不得回香港。这样,孙中山和陈少白、郑士良不得不离开中国,东渡日本。
1895年11月10日,孙中山一行所乘的“广岛丸”抵达神户。他们登岸购买日本报纸,其中有一则新闻,标题是:“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
“你看,日本人称我们是革命党呢。”陈少白把报纸指给他看。
孙中山回答道:“革命二字出于《易经》‘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本人称我们是革命党,意义很好,我们以后就可以称革命党。”
从此以后,孙中山他们就以革命党自称,并断发改装,剪去辫子,改穿西装,表示和满清政府决裂。做一个职业革命家。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开始在东京设置公使馆,还在横滨、长崎、神户等地设立领事馆,加强了与日本政府的联系,并对孙中山等人的行动加以监视。当时传闻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引渡他们,孙中山决定去檀香山,陈少白留在日本,郑士良则回香港。
孙中山在日本不到一个星期,再赴檀香山。这时,他的母亲杨太夫人、妻卢夫人、长子孙科、长女金【女延】等不久也到檀香山,虽然起义失败,但一家再次团聚,给了他一些安慰。孙眉鼓励他不要灰心,应当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檀香山本是兴中会的创始地,但广州起义失败,不少会员灰心丧气。而且驻檀香山的清政府领事奉朝廷命令,正在调查檀香山兴中会会员姓名籍贯,藉以查抄原籍家产。当时许多华侨纷纷传说孙中山在翠亨村的房产已被香山知县查封,各会员因此大有戒心,很多人不敢再和孙中山来往。孙中山虽然作了努力,但收效不大,他决定前往美洲游说。
转眼到了1896年。4月的一天,孙中山正在檀香山街头漫步,忽然迎面驶来一辆马车。他抬头一看,车上坐着的竟是他在香港的英国老师康德黎,便急忙跳上车。因为他已经断发改装了,康德黎一时竟没有认出他来。
“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是孙逸仙!”
康德黎吃了一惊,仔细一看,才认出面前这位穿着西装、留着短发的青年人,竟是他的高材生孙中山。他已经知道孙中山因广州起义失败而离开了香港,但没有想到会在檀香山见到他。
这次意外的奇遇令康德黎夫妇非常高兴,他告诉孙中山,他是回英国休假,途中登岸游览小憩,真是巧遇。孙中山告诉老师自己即将赴美国,然后还打算到英国去。康德黎一听,立即把自己在伦敦的地址告诉了孙中山,希望能在英国见到他。孙中山没有想到,这次偶然的巧遇会对他后来的脱险起到关键作用。
1896年6月18日,孙中山到达美国旧金山,这是他第一次来美国。 他横跨北美大陆,到处向华侨作宣传,但是“劝者谆谆,听者藐藐”。美洲华侨风气闭塞较之檀香山更甚,对革命并不关心,而且,清政府驻美公使杨儒正在追缉他,友人劝他尽快离开。他决定去英国。
孙中山于9月23日由纽约乘“麦竭斯底”号轮船赴英国利物浦,他没有想到, 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清政府驻美公使杨儒侦知。杨儒电告驻英国大使龚照瑗:“孙文于九月二十三日礼拜三,搭‘麦竭斯底’号轮船至英国黎花埠(今译利物浦)登岸。”
龚照瑗接到杨儒的电报后,立即派参赞马格里前往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政府协助缉拿孙中山,被英国外交部拒绝。龚照瑗只得派侄儿龚心湛与马格里委托的斯赖特侦探社侦探赴利物浦跟踪。9月30日孙中山抵英后,再搭乘火车,于当天晚上到达伦敦。
英国私人侦探一直随行跟踪,并向马格里报告孙中山的行迹。龚照瑗随即电告北京总署:“……该犯现由美到英,改洋装无辫。外部以无在英交犯约,不能代拿,现派人密尾行踪。”
10月1日,孙中山抵达伦敦的第二天,就按照康德黎给他的地址波德兰区覃文省街 46号前去拜访他。当天,康德黎就在寓所附近为孙中山另找了一家私人旅馆住下。此后,孙中山每天都要来康德黎家拜访。一天中午吃饭时,康德黎不无诙谐地对他说:
“你们的中国公使馆同我是邻居,你不过去拜访拜访吗?”
“啊,快别这么说。”康德黎夫人插嘴说,“他们要是看见你,会把你抓住送回中国去的。”
“哈哈!……”大家一起笑起来。他们再也没有想到,几天后,这句笑话竟然成为事实。
10月11日是个星期日,这天上午十点半,孙中山再次去康德黎家,准备约他一同去教堂祈祷。半路上,忽然有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用英语问他:
“请问,您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啊,我也是中国人,您是哪个省的人呢?”
“我是广东人。”
“啊,那太巧了。我也是广东人,我姓邓,叫邓廷铿,我们是同乡呢。”他又问孙中山:“您尊姓?”
“我姓孙。”孙中山一点防备也没有。
于是,他改用广东话和孙中山交谈。这时候,不知不觉地又有两个人跟了上来,在孙中山的左右并排而行,邓廷铿向他们介绍:
“这位孙先生是我的同乡。”他又转向孙中山:“我就住在前面,到我那儿去坐坐,叙叙乡情。”
孙中山因为要到康德黎家去,所以极力推辞。说话间,他们已经走到一幢楼房的门口,突然,门打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个人来。他们不由分说,把孙中山拉了进去,随即把门关上了。
孙中山心中疑惑,这是什么地方?他发现,这幢楼房很大,楼里有许多中国人。忽然,他想起康德黎说过,清政府的公使馆和他家是邻居。这时,邓廷铿早已不见,那两个送他进来的人带着他上楼,粗暴地把他推进一个房间,反锁上门便扬长而去。
一会儿,进来一个个子不高的英国人,他自我介绍名叫马格里,是受聘于清使馆的公使馆参赞。孙中山想起,前几天曾听康德黎老师谈起过,就是这个马格里,早年曾在上海参加过华尔的“洋枪队”,是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不由得对他怒目而视。
“你到了这里就是到了中国。”他奸笑着说,“中国的总理衙门早就等着你回去了。你先在这里住几天,等安排好轮船我们就送你回去。”
孙中山现在已经明白,他目前的处境是多么危险。他不能眼睁睁地等着他们把他押送回国,必须设法自己救自己!
孙中山被拘禁在清政府公使馆,心想,革命大业未成,不能就此束手待毙,一定要设法逃出去,必须让康德黎知道这件事,才有可能被营救脱险。他多次请求负责看守他的使馆仆人柯尔替他带封信给康德黎,但都被柯尔拒绝了。
孙中山默默地望着窗外,隔着院子不远就是大街,怎样才能从这里把他被拘禁的消息送出去呢?他从身上搜出几张纸,给康德黎写了求救信,然后用信纸裹着硬币掷出窗外。但是,他的力量不够,纸团落在院子里,被使馆的人员拾到后交给了马格里。马格里派人来把他的窗子封死,清公使馆对他的看守更加严密了。
孙中山请看守喊来马格里,问他:
“我被你们扣留在这里,能不能让我的朋友知道?”
“不行!”马格里一口回绝,“但是,你放在旅馆里的行李,可以写个便条,让我们派人为你取来。”狡猾的马格里企图用这个办法搜索孙中山的行李,看看能否找到有价值的材料。
孙中山识破了马格里的诡计,告诉他:“我不住旅店,只有康德黎博士知道我的住址。”于是,孙中山写了一张纸条,说明他已经被幽禁于中国使馆,请将他的行李送来。
马格里接过纸条一看,皱着眉头说:“不能说被禁。”
孙中山又重新写了一张纸条,马格里假意答应转交,拿着便条走了。然而,行李没有给他送来,马格里也不再出现,他知道上了马格里这个老狐狸的当了。
一天,邓廷铿走了进来。
“很抱歉,前几天委屈先生到此,但这是公事公办,谅你也会明白。今天来,则是我看在私人情份上,想给你一点劝告。”
“你能给我什么帮助吗?”孙中山对他并不相信,但是处在这种绝境之中,有一线希望他也要抓住。
“你可以给公使写一份材料,说明你本是良民,并非乱党,只因受人诬陷,以致被通缉。故亲自到公使馆来解释,恳请公使代向总理衙门申诉冤情。这样,或许还有办法。”孙中山听了,虽然有点将信将疑,但还是按他说的写了一份材料。
其实,这是邓廷铿设下的一个圈套,目的在于让孙中山表明,是他自己主动到公使馆来的,并非清使馆诱捕他。因为按英国的法律,外国使馆是无权在英国捕人的。
邓廷铿走后就再也不来了。孙中山在清使馆度日如年,眼看押解他回国的轮船已经联系好,他焦急万分,只好一心祈祷,以求自慰。
转眼到了10月16日,孙中山已经在清使馆被拘了六天。这一天,他祈祷了之后,心情好了一些。这时,使馆的英国仆人柯尔正好进来,他就对柯尔说:
“我是一个基督徒。你听说过土耳其苏丹杀害阿美尼亚基督徒的事吗?中国的皇帝也仇视基督徒,所以他们要杀害我。”他知道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对基督徒有特殊的感情。
这些话显然打动了柯尔,他问:
“那么英国政府会帮助你吗?”
“英国政府肯定会帮助我的。不然,清使馆只要请英国政府逮捕我就行了,还用得着偷偷地设计诱捕我吗?”孙中山顿了顿,继续说道,“你想一想,你是应该为雇主效力,还是应该为上帝效力?只要你把我被幽禁的消息传出去,英国政府和民众一定会援救我的。”
柯尔明白了这个道理,点点头,出去了。
第二天早晨,柯尔进来给孙中山的房间里添煤,他用手指了指煤篓。柯尔走后,孙中山发现煤篓中有一团纸,急忙打开,只见纸上写着:
“我将为你送信给你的朋友,但请你在床上书写,不要在桌上写,以防被人发现。”
孙中山见到这张纸条,万分激动,他的生命全系于这一张小小的纸条上了。他立即照办,给康德黎写了一封信,说明他现在的处境:
|
予于前礼拜日,被二华人始则施以诱骗,继则复骤加强暴,将予幽禁于中国使馆中。一二日后,使馆将特雇一船,解予回国。回国后,必被斩首。奈何? |
中午,柯尔进来取走了信,孙中山拿出二十英镑给他作为酬劳。这天,柯尔同使馆的另一名英国女管家贺维太太谈起孙中山的事,贺维太太也力劝柯尔应该帮助孙中山,她还亲自给康德黎写了一封信:
|
君有友某自前礼拜日来,被禁于中国使馆中。使馆即拟将其递解回国,处以死刑。君友遭此,情实可怜,如不急起营救,恐将无及。某于此书虽不敢具
名,然所言均属实情。君友之名,某知其为林行仙(LinYinSen)。 |
康德黎多日未见到孙中山,正在为他担心。接到这封信后,即于当天(17日)午夜匆匆赶到哈兰区3号马格里家,他不知道马格里就是设计诱捕孙中山的主谋之一,好在马格里当时并不在家。
康德黎没有见到马格里, 又急匆匆驱车赶到梅尔蓬巷( Marylebone Lane)警署,向值日警察报告了清使馆非法囚禁孙中山的事,随后又赶到苏格兰场警署,向警探长报告了这件事,这时已是午夜一点多了。
第二天(18日),康德黎匆匆吃了早餐,又再次匆匆去找马格里,仍未见到。他只得去找自己的好友孟生博士,孟生也是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这时,恰好柯尔赶到。原来,柯尔先去康德黎家,得知康德黎去了孟生博士处,于是匆匆来到孟生博士家,正遇见康德黎和孟生商量准备去找马格里。柯尔立即告诉他们:马格里天天都在中国使馆,没有回家,而且他也是诱捕孙中山的主谋之一。康德黎和孟生听了,大吃一惊,这才想到只有请政府出面才能营救孙中山。两人立即赶到外交部,但这天是星期天,外交部主要官员不在,负责接待他的书记员答应第二天报告上司。康德黎担心清使馆会紧急押解孙中山出境,只得连夜雇了一个私人侦探,在清使馆外守了一夜,监视使馆的一举一动。同时,孟生博士直闯清使馆,指名要见孙逸仙,接见他的正是邓廷铿。
“什么孙逸仙?这里没有此人。”邓廷铿装糊涂。
“孙逸仙博士被你们软禁了,这件事外界已经知道。”孟生博士正告他,“现在英国政府即将采取措施,我提醒你们注意,如果你们将孙逸仙博士秘密转移的话,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要由你们承担。”
当天夜里,康德黎博士又赶到伦敦最有名的《泰晤士报》社,请该报披露这一消息,但《泰晤士报》很谨慎,没有及时作报导。
第二天,康德黎奉英国外交部的命令,就孙中山被清使馆诱捕一事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接着,外交部又加派6名侦探监视清使馆,并通知附近警察署,密切注意清使馆的动向,还将孙中山先生游美时身着西服的照片洗印分发给各警署辨认。
10月22日,英国外交部次长山德森致函马格里,命他到外交部谒见部长,告诉他英国政府出于维护国家主权的考虑,决定对这件事加以干涉。
这天下午,《地球报》记者到康德黎家采访,康德黎向记者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地球报》在当天的晚报上就以“革命家被诱捕于伦敦”的醒目标题,报导了这一消息。伦敦的《中央新闻》、《每日新闻》的记者也随即纷纷来访康德黎。第二天,伦敦的各家大报都以特大标题,竞相报道了中国公使馆的这一丑闻。
消息传开后,英国社会舆论为之大哗,许多英国公众拥到清使馆门口,高呼“释放孙逸仙”的口号。有的人还愤怒地声称,如不放出孙逸仙,就要捣毁清使馆。与此同时,英国外长沙里斯堡也向清使馆发出正式照会,要求清使馆按照国际公法和惯例释放孙中山,否则将驱逐清公使出境。
《地球报》特刊发行后,伦敦各晨报记者蜂拥前往清公使馆、康德黎寓所、孙中山客寓和哈兰区3号马格里住所采访,给清公使馆造成极大的舆论压力。躲避在火车站米特兰大旅馆的马格里在记者的追问下,被迫承认“此人确在清使馆内”。
对使馆的严密监视,使清公使馆无法将孙中山偷偷送出。为此,清公使龚照瑗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诉苦说:“孙犯已在馆扣留十三日,有犯党在馆旁巡逻,馆中人出入,亦必尾随,日夜无间,竟无法送出。外间亦有风声,船行亦不敢送,只得将购定之船退去。”
10月23日下午一点半,马格里到英国外交部交涉释放孙中山事宜,要求英国政府保证禁止孙中山到香港从事颠覆清政府的活动。外交部次长山德森同意将最后通牒期限延长到下午4点30分,英国外交部派人和苏格兰场侦探长乔福斯陪康德黎来到清使馆,为避免众多记者采访,乔福斯探长特意安排孙中山由使馆后门离去。
被非法囚禁了十二天的孙中山终于获得了自由。康德黎把他接回自己家中,当晚就有不少记者跟踪而来采访孙中山。英国和欧美许多国家的报纸继续就这件事加以报道和评论,孙中山作为一个中国的革命家,他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