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二十八、 辛亥风云

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都是在两广、云南等华南地区,但最终辛亥革命却是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取得胜利。
早在1901年革命党人吴禄贞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请他到湖北训练新军,在武昌花园山设立秘密机关。当时,就有李书城、程明超、曹亚伯、时功玖、朱和中、张难先、胡瑛等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后来,吴禄贞奉调入京,张难先、胡瑛等人认为要革命就必须加入军队,运动新军,在新军中发展革命队伍。他们先后投入工兵营,在军队中散发《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书籍,发展了一批革命志士。1904年5月,吕大森、曹亚伯、张难先、宋教仁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社,这是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科学补习社设有专门负责新军工作的干事,不断将青年学生、会党群众输送入伍,努力扩大新军中的革命力量。同年 9月,科学补习社因参与华兴会发动长沙起义事泄失败。
科学补习社被查封后,革命团体的名称虽然一再改变,但从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直到文学社和共进会,湖北的革命党人始终把新军作为革命工作的主要对象,许多革命知识青年以当兵为掩护,长期潜伏在军队里进行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始终坚持不懈。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的标(团)、营、队(连)各级都推举了他们的代表,组织网遍及湖北新军各基层单位,参加革命组织的士兵群众达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 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总会长一职暂虚其位,庶务为陈其美,财务为潘祖舜,文事为宋教仁,交通为谭人凤。早在一年前,宋教仁、谭人凤就在东京提出在长江流域独立活动的主张。1911年初,谭人凤从黄兴那里领来经费五千元,即加紧督促宋教仁、陈其美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中部总会提出“以推覆清政府、建立民主的立宪政体为主义”,公开抛弃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中部总会不仅有本部,还在长江流域各省下设分会,湖北分会由居正主持,湖南分会由焦达峰主持,南京分会由章梓主持,安庆分会由范光启、郑赞丞主持。吴玉章、张懋隆则赴四川设立分会。中部总会甚至还制定了自己的旗帜──五色旗。这些情况说明,中部总会尽管在成立宣言中,称自己奉东京总部为主体、认南方支部为友邦,但实际上它是同盟会内部一支独立的队伍,是同盟会分裂的产物。虽然中部总会对推动长江流域的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加深了同盟会内部组织上的涣散和思想上的分歧。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军人的强大实力,同盟会表现得软弱无力,也是与此有关的。
武昌起义,是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直接领导下举行的。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当时在国内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它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它处于中心的位置。
1911年发生的黄花岗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这两件大事,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革命的风暴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湖北的革命党人早就在酝酿着武装起义,这时,他们认为机不可失,决定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在武汉发动起义。
当时在湖北有两个较大的革命团体,一个是文学社,另一个是共进会。文学社的的领导人是蒋翊武,由振武学社更名而来。文学社及其前身的领导成员,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军士兵,他们长期埋头在新军中做工作。共进会即1907年春由同盟会分化出来在日本东京成立的革命组织,它把同盟会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并制定了自己的旗帜──十八星旗,但共进会仍然拥护孙中山为最高领袖。共进会的领导成员,大都是归国的留日学生,这时湖北共进会的主要领导人是孙武。共进会最初在学堂、会党、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特别是在工程第八营和炮队第八标中的影响更大。
1911年 8月下旬,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这两个革命组织,在武昌举行联合会议,决定成立领导起义的统一军事指挥部,推文学社的领导人蒋翊武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的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刘复基、彭楚藩、蔡济民等为参谋。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原文学社机关,另在汉口宝善里14号设机关,草拟文告,制造旗帜,赶造炸弹。
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胭脂巷举行联席会议, 会议决定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10月6日)起义。并通知湖南焦达峰,届时响应。
会议开到午后1时结束,不料这天午后2时忽有南湖炮队三营正目梅青福及同志多人因吃酒行令,喧声过大,引起排长干涉,发生冲突,几乎酿成暴动,以致起义计划被泄。汉口各报刊载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史话,成为街谈巷议,一时间清廷官吏人人自危。
这时,武汉的空气十分紧张,湖北清政府唯恐中秋节有变,特别下令各标营于农历八月十四日提前一天过中秋节,所有士兵不准外出,不准过量饮酒,一律在营房休息。并加强戒严,派出军队巡逻。新军的武器也收缴于楚望台军械库,派工程营戍守。还与汉口德国领事密商,请调德国军舰来汉口加强防卫。
孙武见形势不利,如按期发动恐遭失败,便开会决定延期。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平安度过,湖广总督瑞【徵】以为消息不可信,又放下心来。
10月 9日上午,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制造炸弹,一名同志口里衔着纸烟进屋观看配制炸药。无意之中一个火星落在盛炸药的面盆内立刻引起熊熊大火,并发生爆炸。孙武的脸部当场被烈焰烧成重伤,同时,浓烟窜起,直透窗外,邻居高呼救火。孙武用一件长衫把面部遮住,由人扶着到德租界的同仁医院治疗。俄租界巡警闻讯赶来,在室内发现大批文件、钞票、旗帜、名册等,知道这里是革命机关,派警察严密监视。这时,军事总指挥蒋翊武在武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决定当晚12点起义,以鸣炮为信号;各军听到南湖炮队的炮声后,立即从原驻地出发起义。当晚,各营革命党人均枕戈待命,但传达起义号令的邓玉麟到中和门时,城门已闭,不得出城,直到第二天才与李作梗绕道汉阳化装渡江,送到南湖炮营,为时已太晚。
这天晚上,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人齐聚集在小朝街85号楼上总部机关等候炮声。离午夜12点还差半小时,楼下突然传来猛烈的敲门声,军警随即破门而入。刘复基知道是清廷当局前来搜捕,挺身而出,站在楼梯口就往下猛掷炸弹,但炸弹未响。军警一拥而上,刘复基等人全部被捕。蒋翊武因为头拖长辫,身穿长衫,像个乡下的百姓,而且身上空无一物,没有被看守人员注意,乘机逃脱了。其余的人都被押解到督署,等候审讯。
党人杨洪胜运送炸弹到工程第八营,被值日官黄坤荣发现,派兵追捕。杨洪胜掷炸弹拒捕,逃回家中。继而在装炸弹时不幸误伤自己,被附近的巡警破门而入,当场捕获。武昌知府陈树屏和督练公所总办铁忠亲自提审。见彭楚藩身穿宪兵制服,陈树屏有心为他开脱,问他:
“你是去侦察的?”
“我是革命党!”彭楚藩毫不隐瞒,正气凛然,“我要杀你们这班满奴汉奸!今天既然落在你们手里,要杀就杀,不必多问!”
彭楚藩第一个被害了。刘复基被害时,他大声地对围观的群众说:“同胞们!大家努力啊,只可怜我的受苦受难的同胞啊!”一边喊着,一边眼泪不住地流了下来。
杨洪胜被害时,已是10月10日清晨,离武昌起义只有十几个小时了。
三烈士就义的消息,传遍了武汉三镇。这天,清政府如临大敌,关闭城门,全城搜捕,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清官吏杀害了三烈士后,立即清查党人名册,发现名册中的党人多数是军人,不禁大为恐慌,立即下令特别戒严,令各标营封锁营门,不准士兵出入,不准交头接耳,如有附和革命者,杀无赦。听说革命党人的名册已被搜去,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纷纷表示:与其束手就缚,坐以待毙,不如立即动手,先发制人,还可以死里求生。于是,他们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发动起义。工程第八营派人与十五协第二十九标、三十标等新军取得了联系,决定由工程第八营先发动,十五协随后响应。
这天,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里笼罩着一片紧张的气氛。晚上点过名后,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已经得到情报,上楼来巡查。他见革命士兵金兆龙正在擦枪,便厉声喝道:
“你好大的胆!这么晚了,还擦枪干什么?想造反吗?!”
金兆龙毫不畏惧,大声说:“就造反!”
陶启胜大怒,命令左右:
“来人呀!把他给我抓起来!”但无人动手,他自己上前一把扭住了金兆龙,两人扭作一团。金兆龙大声喊道:
“现在不动手,更待何时!同志们,反吧!”
这时,一个名叫程定国的革命士兵,举起枪托对准陶启胜的头猛地一击,顿时血流如注。陶启胜抱着头逃下楼,闻讯上楼的熊秉坤开枪射击,未中,代理管带阮荣发误以为陶启胜领头起义,向他连开三枪将其击毙。这时,营中立时枪声大作,阮荣发和右队队官黄坤荣一面开枪,一面高呼:
“你们都有家小性命,都有父母住在此地,此等事作不得,要家灭九族啊!赶快各回本营,本官决不追究。”
混乱中,他们很快就被革命士兵开枪击毙。其余一些反对革命的军官有的被击毙,有的翻墙逃跑。
熊秉坤鸣笛集合了起义队伍,把清军的肩章撕掉,臂缠白布,跑步直扑楚望台军械库。十五协二十九标蔡济民、三十标方维也率队前来会合。
楚望台是湖北省的总军械库,这里离工程营驻地只有一千多米。当天守库的左队士兵中的革命党人罗炳顺、马荣等人正准备响应,守库的监视官李克果听到工程第八营的枪声,立即召集士兵,对他们说:
“军械库责任重大,如果有人来抢军火,你们一定要抵抗!”
“我们没有一粒子弹,怎么抵抗?”
为了防止新军起义,他们的子弹都被没收了。这时,李克果不得不叫军械库主任把子弹发给士兵。士兵们拿到子弹,立刻朝空中放了一排枪。李克果见势不妙,急忙逃走,楚望台军械库没有费一粒子弹就得手了。熊秉坤率领的工程八营的士兵来到楚望台,与罗炳顺、马荣等会合,他们把库门大开,革命军有了充足的武器弹药,立刻士气大振。这时,武昌城内的步兵、炮兵等各营兵士和革命党人听见枪声,纷纷响应,陆续来到楚望台军械库。距楚望台最近的三十标最先到达,接着是测绘学堂、二十九标和四十标的革命士兵。到晚上11时以后,汇集而来的各路起义士兵共有三千多人。武昌城南的炮八标也进城参战,炮八标拥有多门山炮,火力强大,声威压人。炮八标进城后,大大改变了武昌城内双方的力量对比,对武昌起义的成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时,各路起义军都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湖广总督衙门。总督衙门位于武昌城内的西南角,两面靠近城墙,一面同第八镇司令部隔街相望,周围全是一丈多高的围墙。正面的巷道狭窄,进攻时兵力难以开展。湖广总督当时所能掌握的兵力大约也有三千余人,这还不包括在城内的武装警察和宪兵营、旗兵营,实力与新军起义部队差不多。
这天晚上下着雨,起义军从军械库里取出衣被,浇上火油点燃,使督署目标完全暴露无遗。炮兵对准目标,向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猛烈轰击,步兵乘机猛攻。湖广总督瑞● 见大势已去,带着家人从墙洞里仓皇逃出,躲到停泊在长江上的楚豫号军舰里去了。
经过一夜血战,清军士气大落,无心恋战,退到江北,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全城。11日和12日,驻汉口和汉阳的新军也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瑞● 逃跑后,曾派人请汉口各国领事援助,声称“义和团复起”,要求各国军舰炮击起义军。德国领事曾表示同意,但因辛丑和约规定一国不能单独采取行动,各国领事团便于第二天(11日)召开会议。会上,德国领事首先发言,主张开炮,他说:
“义和团,不能让其蔓延,蔓延就难治了。”
法国领事罗氏是孙中山的旧交,他当场表示反对:
“此话不对!刚才得到报告,武昌布告临时大总统为孙文。孙文,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政治主张是建立共和政体,不能以义和团看待。”稍停,他又补充,“孙逸仙的革命党,是以改良政治为目的,决不是无意识的暴动,不能与义和团一般看待,横加干涉。”
罗氏的一席话,说得美国、英国、俄国等国领事频频点头称是,于是大家决定严守中立,不加干涉。瑞●见各国领事宣布中立,无所依靠,只得逃往上海。
汉阳光复后,革命军即准备成立湖北军政府,但是,由谁来担任军政府的都督?武昌起义前夕,曾推刘公为都督,刘英为副督。但这时刘公在汉口未能出来(汉口还未光复),刘英远在京山,孙武受伤,蒋翊武逃出不知下落,而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都不在武汉。其余起义的党人资历都太浅,不堪重任。天明前夕,熊秉坤等人先推队官吴兆麟暂时主持。11日上午10时,大家来到湖北谘议局,商量组织军政府。议员刘赓藻提出:二十一协统领黎元洪现在城内,若合适,可以请他出来主持大事。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在海军供职。甲午战争之后,得到张之洞的赏识,请他到湖北训练新军,从马队管带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治军严格,但对士兵比较宽厚。保路运动在湖北兴起时,他曾表示过同情,因此,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对他颇有好感。
黎元洪的二十一协所部,多驻城外,城内只有步兵四十一标第三营。这天,黎元洪得知他的辎重和工兵两营响应起义,非常恐慌,亲自来到四十一标第三营监督,下令紧闭营门,任何人不准外出,并命令管带谢国超严加防备。
不一会儿,听得附近的三十标内枪声大作,黎元洪下令如有人来攻,则开枪还击。后来又听见蛇山炮声响起,知道革命军势大,不能抵抗,只好偷偷溜到参谋刘文吉家中躲藏。第二天上午,忽见一群革命军士兵闯进门来,以为是来杀他,吓得浑身哆嗦着说:
“我黎某人向来治军宽厚,你们何以还要来杀我?”
“不,不,统领误会了,我们是来请统领出来主持大局。”
黎元洪听说要他出来当革命军的“头目”,更害怕了,连连摆手:
“不,不,你们革命党人才济济,还用得着我吗?”
“你跟我们到楚望台,见吴兆麟指挥,跟他谈!”
黎元洪仍然竭力推辞:“吴兆麟是我的学生,学问很好,有他在,就足以当大事,何须我去?”
“你真要不去,是自取其祸。”一个战士不耐烦了,威胁他,“莫怪我们不客气!”
“我去,我去。”黎元洪被迫答应了。
到了谘议局,已是中午12点了,众人高呼:“都督来了!”吴兆麟令革命军整队鸣号欢迎,大家拥着黎元洪上楼,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夏寿康及一批议员也应邀在座,全体一致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黎元洪嗫嚅地连声说:“不能,不能。”
这时,李翊东拿来一张写着“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的《安民告示》请他签名,黎元洪连连摆手,颤抖得几乎要哭了:
“莫害我!莫害我!”
李翊东不再为难他,自己提起笔来代他写了一个“黎”字,众人一起鼓掌。随后,“请”黎元洪留下,派多人看守,将谘议局的招牌改为都督府,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算是成立了。
这张《安民告示》是中华民国开国后的第一张布告,很有历史意义,布告的全文是:

  中华民国政府鄂都督黎布告
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勿用猜疑。
我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拔尔等于水火,补尔等之疮痍。
尔等前此受虐,甚于苦海沉迷。只因异族专制,故此弃尔如遗。
须知今满政府,并非吾汉家儿。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
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第一为民除害,与民努力驰驱。
所有汉奸民贼,不许残孽久支。贼昔食我之肉,我今寝贼之皮。
有人激于大义,宜速执鞭来归。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
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勿差池。士农工商尔众,定心同逐胡儿。
军行素有纪律,公平相持不欺。愿我亲爱同胞,一一敬听我词。
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八月二十日

《安民告示》贴出去后,群众争相观看,途为之塞,连一些白发苍苍、步履艰难的老人,也由人扶着前往观看,大家都渴望看到推翻满族统治后汉人自己政府的第一张布告。许多人看到署名的竟是黎元洪,不禁惊讶地说:“想不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在当时,这样做确实也能起到安定人心、镇慑敌人的作用。
事后,革命党人考虑到黎元洪态度游移不定,推汤化龙为民政长,并决定再组织一个谋略处,由蔡济民、邓玉麟等十五人组成,议定事项十四条,主要有:定国名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定国旗为五色旗(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一家),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等。
当天晚上,清军管带郜翔宸带领一百多名残余清军前来袭击都督府,邓玉麟陪黎元洪赴蛇山暂避,李翊东、甘绩熙等率部奋勇还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再迎黎元洪回都督府。
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名义通电全国,吁请各地响应,并致电上海,促居正、黄兴、宋教仁等尽快来武汉,并请他们转电孙中山先生从速回国,主持大计。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震撼了大江南北,各地的革命党人立即纷纷起来响应。首先响应的是湖南、陕西两省,继而江西、山西军政府也宣告成立。到11月下旬,全国二十四个省市中,已有十四个省市宣布脱离清廷独立,其他各省的反清斗争也风起云涌,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已经面临着土崩瓦解的灭顶之灾。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