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五十六、黄埔建军

早在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接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时候,马林就向他提出过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的建议。当时孙中山正忙于准备北伐,接着又发生陈炯明叛乱,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后来,从陈炯明、沈鸿英等人的叛乱中,他对于军阀军队的本质有了深切的体会,逐步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目标,必须建立一支基本的革命军事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对孙中山的“联甲倒乙”的办法,以及幻想军阀“化兵为工”的主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建议他仿效苏联红军,建立起自己的革命军队。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越来越认识到迫切需要建立一所革命军事学校。1923年1月17日,越飞来到上海后, 孙中山在与他的会谈中就提出了准备派一个军事使团到苏联去学习考察,以便学习苏联的经验创办一所革命军事学校。越飞在和廖仲恺的会谈中,更进一步就这个问题商量了具体细节。
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军事, 蒋介石在苏联的三个月期间,不但参观了苏联的军队、军事学校,还和苏联签订了派遣顾问、提供军事装备和资金等的协定。蒋介石回国后,孙中山就让他准备筹办军校。
1923年10月,孙中山在国民党党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建军事学校的问题,这一提议经秘书人员具体化为“设陆军讲武堂于广州”。11月,陈炯明叛军进攻广州,在十分危急的形势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组织国民党义勇军,以保卫广州,孙中山并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创办国民党的军官学校。
陈炯明叛军对广州的进攻被粉碎后,在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决定创办“国民军军官学校”,以蒋介石为校长,陈翰誉为教练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由廖仲恺负责筹备工作。
对于军官学校校长一职,国民党内有不少人觊觎这一大有可为的肥缺,都想争着由自己来当校长,但又不好明说,便只好提出反对蒋介石当校长,由孙中山自兼校长。孙中山对他们的用心十分清楚,他对于校长的人选早有主见。当年陈炯明叛变时,许多人都离开了广州,没离开的,或者态度暧昧,或者干脆倒向陈炯明一边,唯有蒋介石却从上海跑到广州,登上永丰舰,在孙中山最困难的时刻来到他身边,和他共渡难关。因此,孙中山对蒋介石留下了极为良好的印象。孙中山派蒋介石去苏联考察军事,也就是准备要让蒋介石来当军校校长的。而且蒋介石毕业于日本军官学校,是国民党内懂军事的一个人才。因此,当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许多人的意见,提出要请孙中山自兼军校校长的时候,孙中山很果断地说:“如果不让蒋介石当校长,我宁可这个军校不办!”
1924年1月24日,正当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期间, 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8日,决定以黄埔岛为军官学校的校址。
黄埔是珠江中的一个孤岛,离广州还有四十里的水路,小岛方圆有四十里的面积。岛上曾有过一所广东陆军学校和一所海军学校,有一些基本的建筑还可以使用,是筹办军官学校的理想之地。
1月下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还在举行时,苏联派来的驻军校的军事顾问便已经来到广州,有契列班诺夫、捷列沙托夫、格尔曼、波里亚克等,孙中山在大本营亲切接见了他们。
2月1日,孙中山委派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七人为军校筹备委员。随后,黄埔军校筹备处便在广州南堤正式开始办公。2月8日,蒋介石主持了军校筹备委员会首次会议,讨论了招生等事宜,决定向各省区招收第一期学员三百二十四名,备取生三十至五十名。不料,到2月下旬,蒋介石竟擅离职守, 向孙中山提出辞职,一个人跑回浙江老家去了。
原来,孙中山要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盘踞广州的军阀却不支持,当时在广州,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都各自把持着收税的权力,广州地方的大部分钱财都落入了这些大小军事实力派人物的囊中,他们不肯为孙中山创办军校出钱出力,除了粤军第二师师长李济深积极拿出三万元钱和一部分枪支以外,其他的桂军、滇军将领虽然口头上答应给予枪支和经费,事后却不见踪影。对于刘震寰、杨希闵等人的跋扈专横,孙中山曾十分气愤地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戴着我的帽子,来蹂躏我的家乡,而于国事是毫无益处的。我不得不和你们离开。我要回香山去了。”杨、刘表面上答应服从孙中山,实际上依然把持财政税收如故。所以,当蒋介石为了经费和枪支的事找到滇军军长范石生的时候,范石生不但不肯出钱出枪,还当场奚落蒋介石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完全缴你的械!”蒋介石受到这样的当场侮辱,不敢哼一声,回到黄埔岛上后,想想实在受不了,他担心这些地方军阀既不赞成办军校,总有一天会拿他出气,便向孙中山提出辞职。还未经孙中山和廖仲恺的许可,擅自给黄埔军校招来的教职员一笔离职津贴,声称学校不办了。
蒋介石擅自解散军校,筹备处的叶剑英和邓演达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质问蒋介石的英文秘书王登云:“创办军校是孙中山先生的意思,是经过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了的,不能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我们要见廖仲恺先生!”当时廖仲恺正好到县里开农民协会会议去了,邓演达和叶剑英坚持要等到廖仲恺回来再说。在他们二人的坚持下,大家都没有散去。后来,廖仲恺回来后对大家说:“应该了解,办黄埔军校是党要办的,而且一定要办成。我们中间有不少人是蒋先生邀请来的,你们应该以君子爱人以德的态度帮助蒋先生。如果党要办,蒋先生不要办,或因此办不成,蒋先生要开罪于党,将来他如想回来再参加革命,怕也很困难了。所以筹备工作要照常进行。”
孙中山接到蒋介石的辞呈后,批示“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奋斗。故不准辞职。”他特地派邓演达到浙江奉化,挽请蒋介石回来复职,同时,派廖仲恺暂时代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亲自致电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转蒋介石,要他立即回广州复职。接到孙中山的电报后,蒋介石上书孙中山,表示遵命复职,并说明自己辞职离粤的原因是“受人妒忌排挤,积成嫌隙,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进行了三个多月,终于基本完成了开学的各项准备,孙中山决定军校在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选择这两个日子是有纪念意义的,5月5 日是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而6月16日则是孙中山广州蒙难两周年纪念。
5月2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5日,第一期新生三百五十人入校,编为第一、二、三大队。隔了两天,又有一百二十名备取生入校,编为第四大队。不久,孙中山又任命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为了加强对黄埔军校的领导,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军校的其他重要职员有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教授部主任王柏龄、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政治总教官恽代英,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军事教官有顾祝同、钱大钧、刘峙、陈诚等。
苏联为了支持中国革命,派了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到黄埔军校来担任教学工作。除了担任国民党总顾问的鲍罗廷和国民党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经常帮助军校的工作外,专职在军校工作的有:军校总顾问契列班诺夫、步兵顾问白礼别列夫、炮兵顾问加列里、工兵顾问瓦林、政治顾问喀拉觉夫等。苏联还向黄埔军校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和各种军事装备。
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这天一大早,孙中山就在宋庆龄的陪同下, 乘座“江固”号军舰来到黄埔岛,黄埔军校的教员和学生都在校前码头列队欢迎。孙中山在军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的陪同下,到校长室休息,并观看了军校的各种教学计划图表,接见了由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和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分别带来的各教官、学生队长等。然后参观了军校的教室、学生寝室等学校的各项设施。上午9时20分,孙中山在胡汉民、 汪精卫、林森、张继、伍朝枢、许崇智、谭延●、杨希闵、刘震寰、孙科、吴铁城等的陪同下,来到会场。主席台的正中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亲爱精诚”四字,这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的校训。左右两侧各挂着一副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学生们整齐地唱着军校的校歌:

  莘莘学生,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
先锋,再接再励,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
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怒潮澎
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
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
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孙中山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讲,他分析了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而中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支革命的军队。他说:“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演说完毕后,由胡汉民代孙中山宣读训词: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孙中山的这篇训词,后来被谱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黄埔军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的创办起了很大的作用,各地的共产党组织不但帮助国民党用秘密或半秘密的方式招收军校学员,而且还派了不少优秀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前来军校报考。周恩来后来回忆道:“当时黄埔军校有六百学生,大部分是我党从各省秘密活动来的左倾青年,其中党团员五六十人,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共产党中央还派周恩来、聂荣臻、鲁易、恽代英、肖楚女、包惠僧、周逸群、熊雄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任职任教。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学校的编制,建立了组织机构。军校的最高领导机关是校本部,直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为校本部总理。
校本部下分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后来又增设了教育处、军法处、参谋部。政治部的开设,是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军队政治工作的先声,从而使它有别于一切旧式的军官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所革命军事学校。
政治部掌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张松年、邵元冲、鲁易等先后担任副主任;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任政治教官。恽代英任政治部主任教官,聂荣臻为政治部秘书。从1924年6 月到同年10月,政治部先后由戴季陶和邵元冲担任政治部主任,11月以后,由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军校大部分时间的政治工作,是由共产党人担任的。
军校的党代表制也是仿照苏联红军的中的政治工作制度而设立的。这种党代表制不仅在军校中实行,而且后来还在军队连以上也都设党代表,军校和军队中的各项命令,都必须由党代表副署,否则无效。军队和军校中的各级党代表,多数由共产党员担任,从而保证了军校和军队的革命性,使之从根本上区别于军阀的旧式军队。
黄埔军校政治部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可以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可以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讲授的内容有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军校政治教育大纲规定的政治课多达26门,主要开设有: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原理、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
军校还分别成立国民党特别党部和共产党特别支部。国民党特别党部直属中央党部,在特别党部之下,有区党部、区分部,国民党在黄埔军校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共产党特别支部是不公开的,组织有“青年军人联合会”,团结革命师生,指导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军校缩短学制,前四期学生,学制多则一年,短则半年,讲授最为急需的基础科目。1924年10月和12月,以军校毕业生为骨干,成立了两个教导团,教导团的团、营、连各级都设有党代表。第一团团长何应钦,第二团团长王柏龄。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又成立第三团,后来在此基础上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自兼军长,但那时孙中山已经逝世了。
1924年11月,经过孙中山同意,在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5年11月,铁甲车队和从黄埔军校抽调出的一部分人员作骨干,从广东、广西、湖南招募士兵组成一个独立团。全团约2000人,叶挺为团长,团设共产党支部,营设小组。党支部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
黄埔军校共办了七期,从1926年1月12日起,改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其中前四期的毕业学生就达4981人,他们基本上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组织训练之下的革命军队,这支革命军队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第五期起,除炮科、工科和政治科的学员先期随军北伐,毕业于武汉外,其他各科学生则被调往南京举行毕业仪式,宣誓反共。从此,昔日革命的“黄埔军校”演变成反共反人民的“中央军校”。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