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孙中山传奇

三、求学檀香山

哥哥回来了!
孙眉是回国来结婚的。他离家七年,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的华侨资本家。1871年他刚到檀香山的时候,开始在一家华侨菜园当佣工,每月工资仅十五美元,除了自己食用外,每月还寄回家十元。一年以后,他到一家牧场做工,后来,他到茂宜岛自己垦荒,渐渐有了一些资财,先后又开设米铺和一家杂货店。以后又开牧场。到1880年,他的牧场已扩大到6000亩,又兼作酿酒与伐木业。孙眉常常给家里寄钱,现在,孙家已不再贫穷,孙达成也不必再去打更了。
孙眉带回了许多海外的新鲜事情,孙中山这才知道,在大清皇帝的“天下”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的女人不需要缠足,每个人财产都受到政府的保护。……孙中山是多么向往那个世界啊!
“哥哥,你带我去檀香山,好吗?”他恳求孙眉。
孙眉打量着自己的弟弟,七年不见,弟弟已经长高了许多,但毕竟还是个孩子。
“你还太小,要读书,等过几年长大了,我带你到海外去做事。”
“我不小了,我会做事!”
“好,那你替我办一件事。”孙眉拿出一篮礼物和一封信,“你到三乡去,把这篮礼物和信送给郑大伯。”
孙中山提起篮子就走,他熟悉去三乡的路,这件事有什么难!从翠亨村到三乡有二十多里路,那时候社会上很不太平,常常有抢劫的事情发生。想到这里,他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正在这时候,忽然路边闪出一个人,拦住了他:
“小孩,到哪里去?”
“我要到三乡去。”
“啊,那正好,我和你同路,我带你去。”
那人自称叫亚叔,说他很喜欢孙中山,还要带他到自己家里去玩。孙中山从他的言谈之中,已经看出他不是一个好人,怎么摆脱他呢?这时,正好路过一个村子,孙中山心里有了主意。
“亚叔,我要到这村子里给一个人送一封信,你帮我看着篮子,我马上就回来。”孙中山装出一付诚恳的样子。
“好,你快去快回来,我等你。”
孙中山跑进村里,找到一个熟人,把情况告诉他。他们立刻带了几个人追出村来,几经盘问,“亚叔”露出了马脚,原来他是一个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大家把他教训了一顿。
回到家里,孙中山把这件事一说,大家都夸奖他聪明,特别是哥哥孙眉,更是觉得弟弟胆大机灵,将来会有出息,愿意带他去檀香山了。但是,父亲和母亲坚决反对,一个儿子出外谋生了,他们不能让另一个也走,家里需要儿子。哥哥无可奈何,只能安慰孙中山:
“帝象,你现在还小了点,等将来长大了,我一定带你出去。”
过了一年,孙眉托他的同事郑强回香山招工,并带来口信,请父亲、母亲和弟弟一同到檀香山去住一段时间。这一次,母亲心动了,想去看一看,儿子在海外究竟生活得怎样。孙达成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不想离开故乡,但他终于不再阻拦孙中山母子出洋。
1879年 5月,孙中山终于同母亲一同登上一艘英国轮船,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走向广阔的世界。

* * *

孙中山同母亲乘坐的“格兰诺克”号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二十天,这是一艘两千吨级的铁壳汽船。二十天的航程中,孙中山走遍了船上的每一个角落,一切对于他是那么的新奇,特别是船上的那根大铁梁,令他感到惊奇,心想:那么重的一根铁梁,要多少人才能把它装上去呢?又觉得发明这根铁梁的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中国却没有人能够做这么大的铁梁,更没有人能造这么大的轮船。他想起了家乡看惯了的小木船,这是多么不能相比啊,孙中山隐隐地感受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力量,也隐隐感到中国的落后,在他朦朦胧胧的思想中,产生了应该学习西方的想法。
在“格兰诺克”号轮船上看到的海葬,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到了与中国传统习俗完全不同的一种葬礼。他想起在家乡,每当家里的长辈故世之后,人们到处张罗着寻找风水宝地,每到清明,还要到墓地祭祀,烧香叩头,而这些外国人竟然将死去的水手抛入海中。孙中山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大得很,新鲜的事物多得很,必须以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檀香山是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上的一个海港,那时候还是美国的一个殖民地。夏威夷美丽而又富饶,素有太平洋乐园之称。岛上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许多华侨都把它描绘成人间的世外桃园。孙眉到檀香山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者,一变而成一位拥有一千英亩牧场、数以万计的马、牛、猪、鸡和一些伐木场、酿酒厂、杂货商店的殷实的华侨资本家,他还租下了整个茂宜岛,被人称为“茂宜王”。茂宜岛是夏威夷群岛的第三大岛,孙眉在茂宜岛上还娶了一个当地女子为妾, 孙眉与她生了一个孩子, 名叫CharlesAwai。CharlesAwai的孙子和孙女现在还在夏威夷,与孙家已失去联系。
孙中山和母亲在檀香山受到了孙眉的热情欢迎。孙眉带着他们参观他的工厂、牧场和商店,游览夏威夷群岛每一个风光绮丽的景点。孙中山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用花岗石建造的教堂、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穿着鲜艳服饰的当地土著人……
在一家邮局,他看见人们把信投进邮箱。哥哥告诉他,只要在信上贴足邮票,投进信箱,就可以寄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这样方便众人的事情,中国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呢?”
哥哥回答不了弟弟的问题,孙中山愈加感到,中国太落后了,应该学习外国的办法。
母亲在檀香山住了一段时间后,就想回去了。虽然檀香山的生活对于她来说,简直是天堂,但是她毕竟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那儿有她的故土,有她的亲人,她离不开自己的家乡。可是孙中山不想走,他要留下来,孙眉也希望弟弟能留下来做个帮手。母亲见大儿子在檀香山确实不错,事业蒸蒸日上,小儿子留在哥哥身边,她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也就不再勉强,便独自一人回去了。
孙中山留下来,开始是帮哥哥设在茂宜岛茄荷蕾埠的店铺里照应照应,学学记账。店里的伙计见孙中山是老板的阿弟,对他十分恭敬,管事的伙计还耐心地教他打算盘,店里的重活都不要他做。孙中山在翠亨村虽然读了几年私塾,但国内的私塾只读些古文,现代人生活中常用的诸如算术一类的起码知识,孙中山都没学过,连算盘也不会打,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太少了,所以过了不久,他就向哥哥提出,想去读书。
“好吧,这里有一所盘罗河学校,我送你去学一学算术。”
孙中山在盘罗河学校学了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学会了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记账是不困难了。然而孙中山却不想再回店里记账,因为在盘罗河学校的学习,更使他觉得世界上的知识太多,而自己的知识太少。他对孙眉说:
“哥哥,我不想在店里记账了,我要读书。”
“哦,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我的知识太少,我要多学些知识。”
孙眉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也明白年轻人应该多读些书的道理,他自己就曾经资助过一位失学少年进了教会学校,对弟弟的要求他当然不会拒绝。
不久,孙中山就进入夏威夷的意奥兰尼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教会中学,条件很好,但学费也很贵,包括伙食费在内,每年要一百五十美元。孙眉最初到檀香山打工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十五美元。孙中山当时的学费就相当于哥哥刚来时一年的收入。不过,孙眉对此并不介意,为了让弟弟安心读书,他亲自去办了法律手续,把自己的一半财产分给孙中山。学校里除了孙中山以外,还有钟工宇、唐雄、李弼、郑金等九位中国学生,教师则多数是英国人。刚开始时,孙中山因为不懂英文,不知老师在讲些什么。但是他并不气馁,仔细观察老师和别的英国同学的发音,虚心地向别人请教,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终于攻克了英语这一关。
在意奥兰尼书院,孙中山受到了纯粹西方式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方式、内容都和中国的私塾完全不同。在地理课上,他看到了渴望已久的世界地图,原来世界是这么大!除了清朝皇帝统治下的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这个发现对于孙中山来说,是很有意义的:皇帝不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了。他对同学钟工宇说:
“中国的皇帝都自命为天子,老百姓都是天子脚下的蚂蚁,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他还对钟工宇说:他“想知道为什么英、美政府和人民相处得这样好。”
意奥兰尼书院还设有一个救火会。这个组织有一间专门的房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许多灭火的工具,每天都有人在那里值班,四处巡查,平时还向学生宣传灭火知识。一旦发现火情,救火会就会迅速组织起灭火队伍,有条不紊,很快就能把火灾扑灭。孙中山联想起自己家乡遇到火灾的时候,乡亲们手忙脚乱,惊恐万状,常常是一家失火,几家遭殃。他想:要是自己家乡也有这样一个救火会就好了。从这件小事上,孙中山又看到了外国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学校还开设有体操课,孙中山对体操课也很感兴趣,这些都是中国的私塾所根本没有的。从这些地方,孙中山进一步感觉到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必要。
这种西方式的教育,无疑对孙中山的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后来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私塾,……数年后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祖国,拯救同类之愿望,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幸福而后快乐。”
在意奥兰尼书院的另一件事,对孙中山刺激很大。
一天,孙中山正坐在院子里看书,忽然,一个洋学生偷偷地走过来,一把抓住他身后的辫子,拖住了就走。孙中山被他拽倒在地,书也丢了。周围看热闹的洋学生,不仅没有人出来制止,反而拍着手哈哈大笑。孙中山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污辱,他从地上爬起来,抖落身上的灰尘,眼睛里喷射出愤怒的火,一步一步朝那个洋学生逼过去。那个小洋学生惊慌起来,冷不防被孙中山猛地一拳击中了胸口,顿时倒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拿孙中山的辫子开心取笑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孙中山心里总是闷闷不乐的。他自己也觉得,一个大男人身后拖一条长长的辫子,是很不雅观。有一天,他拿起剪刀正准备把辫子剪掉,被哥哥发现了。哥哥训斥他:
“蓄发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要剪掉辫子还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外国人不留辫子,不也是很好吗?”
“你是中国人!你要是剪掉辫子,以后怎么回国?”
孙中山想,是啊,剪辫子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辫子的耻辱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耻辱,只有等将来唤起全中国的人都来把辫子剪掉,才能洗去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意奥兰尼书院是个基督教教会学校,学生每天早晚都要在礼堂作两次祈祷。每逢星期日,就到圣安得勒教堂作礼拜,校长韦礼士牧师总要亲自给他们讲《圣经》。基督教作为宗教,当然是唯心的,但是,它所宣传的平等、博爱、救世的主张,却赢得了孙中山的赞同,对孙中山后来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意奥兰尼书院是所英语学校,在学校里不学中文,孙中山感到自己是个中国人,不能忘了进一步补习中文,为此,他还进一所由杜南开办的夜校学习中文。杜南是广东顺德人,因受广州美国领事的邀请,来檀香山为当地的美国政府人员教授中文,因为工作不多,他顺便开办了这所夜校,为华侨补习中文。孙中山很喜欢听杜南讲课,杜南也喜欢孙中山的聪明好学,两人常有来往。有一天,孙中山去拜访杜南,见老师的书架上放着好些医书,不觉感到有些奇怪,就向他请教。杜南回答说:“北宋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我很欣赏他的话,就试着照他的话做做看。”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孙中山觉得范仲淹的话很有道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果然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 * *

意奥兰尼书院的校长韦礼士牧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他传教的方法,也决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用感化的办法。他常常来到中国学生中间,与他们同桌吃饭,一边吃,一边和学生们平等地讨论,共同探讨基督教的教义。因此,孙中山很愿意接近他,并逐渐对基督教产生了信仰。
孙中山想皈依基督教遭到了哥哥的坚决反对。孙眉虽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却始终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就像在家乡翠亨村一样,他在檀香山的家里也供奉着关帝的像,不时地烧香祈祷。牧场里的工人生了病,也是给关帝烧香,求关帝保佑。孙中山读了书,懂一些科学知识,就劝他们:
“生了病要请医生看,求关帝保佑有什么用?”
孙眉知道了这件事,大发雷霆:
“你要信基督教,却不叫别人信关帝菩萨!你要再信基督教,我就送你回去!”
韦礼士牧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也劝孙中山不要让哥哥生气,要听哥哥的话,暂时不要入基督教。孙中山只好忍着,不和哥哥顶撞。
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882年 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从意奥兰尼书院毕业了,并获得英文法第二名。毕业典礼上,夏威夷国王加拉鸠亲自给孙中山颁发了奖品,祝贺他取得的好成绩。
孙中山毕业后,孙眉希望弟弟帮他经商,一个有学问的弟弟当然会是自己的得力助手。但是孙中山的志趣不在经商,他向哥哥提出还想学习深造。孙眉惊讶了,却没有理由反对,只是提出一个条件:“你要读书可以,但不准再和那些基督徒来往。不然的话,我就随时停你的学,送你回去。”
孙中山以沉默作为回答。他不会中断同基督教的来往,但是,他也不想同哥哥发生冲突。
这年秋天,孙中山进入夏威夷的高级中学奥阿厚书院,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办的教会学校。和意奥兰尼书院一样,这所学校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基督教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孙中山断绝与基督徒的来往,是不可能的,孙眉自己当然并不放心。
一天,他到学校里去找弟弟,没有找到。他估猜弟弟一定是到韦礼士那里去了,于是气冲冲地赶到意奥兰尼书院,果然,孙中山正在同韦礼士热烈地讨论《圣经》,兄弟俩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谁让你上这儿来了!叫你不要信基督教,你偏不听我的!”
孙中山的气也不打一处来:“信教是我的自由,你管不着!”
“好啊!我管不了你,从今天起,你就给我停学,给我回去!”
“回去就回去!”
“好,我现在就去给你办停学手续!”哥哥掉头就走,韦礼士在后面追也追不上。
事情弄到这一步,孙中山明白,他在檀香山呆不下去了。
“你不要回去,”韦礼士劝他,“等过一段时间,你哥哥的气会消的。”
“不!就是他的气消了,也决不会让我信基督教的。再说,离家四年了,我也应该回去看看了。”
兄弟俩不欢而别。孙中山不打算向哥哥要回去的路费,韦礼士牧师帮他买了船票。孙中山登上回国的轮船。这一年,他已经十八岁了。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