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08 |
|
0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附 |
|
|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三十六、二次革命
孙中山得知宋教仁被刺后,于3月25日返回上海。当晚, 孙中山到黄兴寓所商讨对付宋案问题的办法,与会者有黄兴、陈其美、居正、戴季陶等人。对袁世凯暗杀宋教仁一事,大家都异常悲愤,但是谈到具体对付的办法,却意见分歧,孙中山主张起兵讨袁,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决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但黄兴主张以法律解决,认为民国已经成立,一切应按法律办事,谭人凤主张先敦促湖南、广东、云南等省独立,再号召各省起来响应。黄兴则认为这样会给袁世凯造成借口,藉以动武。他以为现在宋案证据确凿,可以由法庭来审判。黄兴的这种荒唐主张,使革命党人坐失战机,铸成大错。
国民党人还在犹豫不决,袁世凯却先下手了。为了发动战争,他不经参议院同意,就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大借款合同,扣除折扣、到期的借款和赔款,袁世凯实际能拿到的不过七百六十万英镑,而规定四十七年还清的本利高达六千七百八十五万英镑,如此苛刻的条件,袁世凯为了发动反革命内战的需要,也在所不惜。为此,孙中山、黄兴等反对此项大借款,孙中山向汇丰银行交涉,黄兴也致电袁世凯指责他蔑视国会,各帝国主义列强也明知袁不经国会批准借款是违法行为,却依然借款给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支持中国的反动势力,根本不顾什么他们自己标榜的民主精神。孙中山一直在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但帝国主义从来不支持一心创建民主共和国的中山先生,相反只支持他的敌人。列宁对此曾评价说:“整个欧洲的当权势力,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都是与中国所有一切反动势力和中世纪势力实行联盟的。”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列强始终是中国人民、中国革命最凶恶的敌人。
5月24日,袁世凯撕去伪装,露出凶相,公开叫嚷:“现在看透孙、黄, 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之重托,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
袁世凯日益露出专制独裁的凶相,使越来越多的人看透了他的真实用心, 5月下旬,《大陆报》记者弥勒为此专门访问了他,单刀直入地问他:“近有人评论总统并不实心赞成共和,拟复君主旧制,有是事乎?”袁世凯这时还不敢公然背叛民国,又耍起了两面派,回答说:“予知此种谣传,自不能免;然既为公仆,岂能逃诽谤乎?此种问题,当留之以待后人之解决。余既为民国办事,必当尽余之能力,以求民国之成功!”
6月,袁世凯又借口国民党几位都督曾通电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 先后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三个国民党都督的职务,以削弱南方国民党人的实力。接着,他又调兵遣将,派李纯的第六师开往九江、湖口;命郑汝成率兵占领上海江南制造局。在袁世凯的步步进逼下,南方国民党人才大梦初醒,知道靠法律解决无望,只得仓促上阵。
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7 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国民党的“二次革命”爆发。
7月15日,黄兴逼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
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
7月18日,上海、广东分别宣布独立。
7月19日,福建宣布独立。
7月25日,湖南宣布独立。
8月4日,重庆宣布独立。
但是,这时的国民党,革命性已大不如前。对于孙中山的决定,有的并不支持,有的则是阳奉阴违。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后,孙中山一再电令广东、湖南出兵援助,但陈炯明和谭延●
却一直按兵不动。南方宣布独立的各省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和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互不联络,有的独立了却不发兵北上,袖手旁观,形同中立,各地的讨袁军有如一盘散沙。
袁世凯却是蓄谋已久,早有准备,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战争开始后,善于见风使舵的黎元洪也倒向袁世凯一边。湖北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当时有兵力八、九个师之多,袁世凯出兵江西,势必要假道武汉,黎元洪甘心充当袁世凯的帮凶,致电袁世凯说:“元洪惟知服从中央,长江下游,誓死撑住,决无瞻顾。”
战争主要在江西和南京进行,这一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也称赣宁之役或癸丑之役,江西的讨袁战事自7月12日开始后,在袁军的进逼下,讨袁军不支,7月25日,湖口失陷。袁军分三路进兵,并发十万元作为犒赏,令士兵出力卖命。至8月18日,南昌失陷,
李烈钧率队与袁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余部四散,李烈钧逃往日本,江西讨袁失败。
黄兴对讨袁信心不足,在孙中山准备亲自去南京发动讨袁时,他才表示愿代孙前往指挥,于7月12日到南京,逼迫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程本不赞成独立,江苏宣布独立后,
他便偷偷溜去上海。袁军攻占徐州后,分两路南下进攻南京,一路由张勋率部从水路取道清江、扬州,进攻镇江,操南京的背后夹击;另一路由冯国璋率部从津浦线南下进逼浦口,又以雷震春率第五师经裕溪口渡江至芜湖,从西面进攻南京,形成三面夹击南京的局面。黄兴见讨袁军军事失利,竟于7月28日不辞而别,偷偷溜去上海。黄兴一走,
程德全马上宣布取消独立。袁世凯因军事胜利,更加狂妄,下令不论是否取消独立,一定要攻下南京。
黄兴不战而走对南京的讨袁失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此,孙中山后来曾写信批评他说:
|
夫以金陵帝王之建都,龙蟠虎踞,苟得效死以守,则大江以北,决不
致闻风瓦解,而英士、铁生亦岂一蹶不振。乃公以饷绌之故,贸然一走,
三军无主,卒以失败。尧卿、海鸣难为善后,而如火如荼之民气,于是歼
灭无遗。推其原故,文之非欤?公之咎欤?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之矣。 |
8月8日,何海鸣自上海带队来宁,占领都督府,第二次宣布江苏独立,自任讨袁军总司令。第八师师长陈之骥是袁军主将冯国璋的干女婿,他率兵包围都督府,拘捕何海鸣,再次宣布取消独立。8月11日,陈之骥渡江迎接冯国璋进城,革命士兵乘机将何海鸣释放,第三次宣布江苏独立,并击败陈之骥的第八师,占领各处要隘,加强防守。
张勋所部在攻占镇江后,于8月15日抵达南京城下,强占紫金山天堡城。 天堡城是太平天国时期防守南京的要塞,地势险要,天堡城失守对南京形成极大威胁。讨袁军奋力反击,夺回天堡城。张勋督队再攻,双方反复争夺,天堡城五易其手,战况空前激烈,这是二次革命时期最为激烈的战斗。直到8月21日才为袁军所夺得。9月1日,袁军入城,南京失陷。袁军入城后,张勋、冯国璋纵兵焚掠,大火连烧数天,无数民众无家可归。
安徽的讨袁,由于内部的纷争而自行瓦解,胡万泰被收买倒戈,柏文蔚应何海鸣之邀到南京讨袁,安徽讨袁失败。
上海以陈其美为讨袁军总司令,令蒋介石率部进攻江南制造局,伤亡惨重,久攻不下。7月28日,袁世凯命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在8月初的几次战斗中,袁军均获胜,而且刘冠雄率军舰助攻,讨袁军战败,陈其美躲入租界,蒋介石亡命日本,上海讨袁也归失败。
广东独立后,由陈炯明任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任命龙济光为广东镇抚使,率兵进讨。龙济光是袁世凯的走狗,得令即由梧州东下直逼广州,陈炯明逃往香港,广东讨袁也很快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孙中山、黄兴等人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他们认为民国成立了,就应该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使大局稳定下来,因而丧失警惕,一些原有的革命军队遭到遣散,黄兴在南京整编军队时也没有设法保存一支完全听命于革命党人的军队,以致在军事力量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二是国民党人的涣散,同盟会本来就成份复杂,改组国民党后革命性更大不如前,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次革命开始后,孙中山屡次催促南方各省起来讨袁,但各地的国民党领导人犹豫不决,有的根本就没有参加讨袁行动,有的虽然宣布“独立”了,但却不派一兵一卒,不参加讨袁战争,“独立”等于“中立”。三是缺乏群众基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不但得不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支持,甚至也得不到资产阶级的支持,处于孤立的境地。战争开始后,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战事一起“商界大受影响”,“兵祸不宜久结”,只求“速赐停战”,对讨伐袁世凯根本不感兴趣,其他各地的商会也都采取同样的态度。而袁世凯则不但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而且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如黎元洪、陆荣廷等也都倒向袁世凯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二次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前后不到两个月,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就全部被袁世凯打垮,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领袖人物都被加以“乱党”名目,严加通缉,他们被迫再次逃亡日本。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中国再次回到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