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08 |
|
0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附 |
|
|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二十九、 孙中山归来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筹款。他认为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仍然是因为筹款不足,在给梁泽生写的信中还说“吾党之兵力非不足,特欠军财耳。”这时,他还没有料到武昌会成为起义的中心,仍把希望寄托在两广云贵等西南地区,认为四川保路风潮若能发展成为起义,占领省城,“则两广云贵三江闽浙,不得不急起为之应援,到时弟或有不待筹款之成,而立当回国也。”但他又不相信四川会首先发动起义,“因我们从未打算让四川军队在国民运动中起首倡作用,这方面它毫无准备。”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的是,武昌却成为首义之地,而且武昌起义并没有依靠筹款,没有依靠从海外运送枪械,而是夺取敌人的军械库,用清军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打击敌人。孙中山在海外十多年来,一直把主要精力用于筹款,从武昌起义的实践来看,他的这一方向是错误的。
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设立洪门筹饷局后,决定分南北两路筹款。1911年 9月起,孙中山与黄芸苏离旧金山赴美国北部各埠筹饷。这次筹饷,他们共募得十四万四千一百三十美元,全部汇寄香港《中国日报》及金利源商店等机关。
1911年10月11日,孙中山抵达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城。早在十几天前,孙中山在途中就接到黄兴从香港发来的一封电报,置于行李之中,因行李先到,孙中山还没有来得及译出,此时从行李中取出译看,电文说:“居正由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孙中山此时无款可寄,准备复电请他们勿动。当天因旅途劳累,又已入夜,打算第二天再复电。
次日中午,孙中山到餐馆用餐,途经报亭顺便买了一份报纸,利用就餐的时间阅读。突然,他看到报上的一则新闻:“武昌为革命军占领”。孙中山心里兴奋极了,多少年来他所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心情平静下来以后,他细细地思考,现在,革命最需要他做的是什么呢?经过分析,他认为,清政府一定会全力镇压革命,这就需要得到帝国主义各国财政上和军事上的援助。应该利用他现在正在国外的有利条件,为革命政府开展外交工作,争取各国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制止他们援助清政府。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是英、美、法、德、日、俄六国,其中最关键的国家,孙中山认为是英国,所以,他决定立即中止在美国的演说和筹款计划,取道欧洲回国。
孙中山离开丹佛先往芝加哥,在芝加哥召开了“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大会”。这时,美国各报纸纷纷登载消息说,孙中山将被选为新政府的总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孙中山竭力回避一切记者的访问。随后,孙中山来到纽约,向美国一些政界和财界人士介绍中国革命的宗旨,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
这期间,国内的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短短的一个月内,已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安徽、贵州、广西、福建、广东等十三省和最大的城市上海宣布脱离清廷独立。面对如此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打击封建军阀势力。孙中山对于这一情况也很担心,他对人说:“独立如斯,太过迅速、容易,未曾见有若何牺牲及流血,更不知前仆后继之人及共和之价值,而满清遗留下之恶劣军阀、贪污官僚及土豪地痞等之势力依然潜伏,今日不能将此等余毒铲除,正所谓养痈遗患,将来遗害民国之种种祸患未有穷期,所以正为此忧虑者也。”
孙中山的这一判断是很正确的,说明他已经预见到了由于革命的胜利取得太轻易,将会给国家带来的种种无穷的后患。这场革命只推翻了一个清朝皇帝,没有触到封建势力的根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辛亥革命是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11月11日孙中山来到英国,他以中国革命党领袖的身份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首先,他通过美国朋友荷马李的帮助,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磋商停止给清政府贷款的问题。银行团代表答复说:“这件事,只有外务大臣才能决定,本人只有唯外务大臣之命是听,不能自由作主。”孙中山又委托维加炮厂经理道森,就此问题向英国外交大臣交涉,孙中山提出了三条要求:停止对清政府的一切贷款,制止日本政府援助清政府,取消英属各地放逐令以便他取道回国。
英国政府对孙中山提出的这三个要求,表面上答应了。孙中山又提出:希望与银行团主任和汇丰银行代表商洽贷款。英国方面答复说:“银行团借款给中国,只能与新政府交涉,必须等你回国后成立了正式政府才能具体洽商。”银行团并准备派人与孙中山一同回中国,等正式政府成立之日,可以就近与之磋商。
孙中山提出的要求英国政府制止日本援助清政府,说明他这时已经认识到日本可能会支持清政府。事实上,武昌起义爆发后,日本政府一再表示要援助清政府镇压革命,只要其他“列强均愿日本出兵,则日本可立即照办。”后来,日本还向美国提出建议,主张维持清室,未被美国接受。直到12月23日,日本政府还“令驻中国日本公使警告袁世凯,谓日本决不能承认中国改建共和国体”,充分表现了日本敌视中国革命的立场。
11月21日,孙中山抵达法国巴黎。在法国期间,他会见了法国外交部长毕恭,毕恭曾任法国驻北京公使,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他向孙中山询问了一些问题。孙中山希望毕恭介绍他与当时正在巴黎的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诺夫会见,但没有成功。后来,孙中山还会见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经理西蒙,要求在最短期间内给中国的临时新政府贷款。西蒙代表四国银行团拒绝了孙中山的这一要求,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四国银行团将不借款给任何一方。
孙中山在欧美所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除了得到各国政府和人士的口头同情外,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援助。在此期间,他不断接到国内黄兴等人一再催促他尽快回国的电报,便匆匆离开法国,启程回国。
12月21日,船到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以及廖仲恺、谢良牧等人从广州乘小轮专程到香港迎接孙中山。事前,胡汉民与陈炯明、朱执信等人商议,想请孙中山留在广东。这时,便避开他人,与孙中山密商此事。他告诉孙中山:
“满州政府人心已尽去,只有北洋还有几镇兵力没有打破,才能苟延残喘。袁世凯老奸巨滑,所靠的也就是这几万兵力。不扫除他的兵力,革命便不能彻底成功。先生如去上海,各省必定推举您为总统。但先生手下无一兵一卒,怎能成大事?先生不如留在广州,训练精兵数万,然后肃清强敌,使国家真正统一,建立共和政府。”
胡汉民的这一番话,是很有道理的,后来孙中山历经磨难,最后还是以广州为根据地,建立革命军队组织北伐。但这时候,孙中山没有料到后来的变化,他对胡汉民说:
“你的话不无道理,但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府。如能创建政府,则满清必然倾覆,袁世凯也未必能支撑长久。况且,目前上海、南京正处在前方,如果我不去首当其冲,就是避难就易,有负于四方同志的期望。敌人依靠的是兵力,我所依靠的是人心。”
他又斟酌了片刻,断然说道:
“袁世凯是不可信,但是,我可以利用他来推翻满清政府,即使他以后还想像满清那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的话,他的基础已不如从前,要打倒他也不会太难了。所以,现在要主持对内对外的大政方略,决不是他人所能胜任的。”
胡汉民觉得孙中山说得很有道理,毅然决定把广东都督一职交给陈炯明代理,自己随孙中山北上,共同承担起创建民国的重任。
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了上海,为了革命,他被迫亡命海外十六年,现在终于回到了他所热爱的祖国,踏上了家乡的土地。码头上早已挤满了前来欢迎他的人群,有同盟会员、新闻记者、外国领事、地方官员、富商绅士,还有很多市民、工人、学生。人们把他视为缔造民国的英雄,到处响彻了“欢迎孙中山归来”的欢呼声。
孙中山下榻于上海都督陈其美为他预备好的宝昌路住宅,他一到,就有不少记者追踪而来。一位英文《大陆报》的主笔问他:
“请问孙先生,听说您这次回来,带了大笔巨款资助革命,有这回事吗?”
孙中山大笑起来,反问他:
“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人们都说革命军的成败,就要看有没有足够的钱充军饷。”
“革命不是靠金钱,而是靠大家齐心。”孙中山笑着回答,“我这次回来,分文未带,我所带的,只是革命精神而已。”
另一位记者拥到孙中山面前,有礼貌地问:
“孙先生,现在南方的革命军正和清政府的代表在上海会谈,请问孙先生对此有何意见?”
孙中山已经知道,一个星期以前,在帝国主义分子、袁世凯和立宪派共同策划之下的南北和议,已在上海英租界正式开始。他一听记者问起对此事的态度,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
“革命目的不达,决无议和之可言!如果要议,那只能商议推翻清王朝,尽快实现全国的统一和民主共和!”
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给南方革命党人以巨大的鼓舞,全国人民众望所归,函电如雪片般地飞到上海。正在南京的各省代表对于临时政府领导人的争执无形之中归于统一,连立宪派也认为,在袁世凯反正之前,过渡总统非孙莫属。但是,章太炎仍然坚持排斥孙中山的立场,他一面宣扬“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谬论,一面又抵制孙中山,说“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宋教仁也想推举黄兴为总统,自己当总理。但黄兴则始终推崇孙中山,努力维护革命党人的团结。
第二天,孙中山在寓所举行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黄兴、陈其美、宋教仁、张静江、马君武、居正等。会上讨论了临时政府采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问题,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总统为名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则由总理负责。孙中山对此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内阁制是平常正常时期,为了不使国家元首处于政治问题的冲突旋涡之中,所以让总理对国会负责,在今天这个非常时期是不适宜的。我们不能对于自己唯一相信而推举的人再设立防范的法度,我也不愿意随便曲从于他人的意见,做一个徒有虚名的傀儡,因此而误了革命的大业。”
张静江听了,大声喝采道:“好!除了先生而外,再没有第二个人能讲出这样深的道理,我们只有遵照中山先生的意见去做才是。”
大家都对孙中山的话十分赞赏,但宋教仁仍然坚持己见,反复辩论。孙中山不愿为这样一个问题而闹得党内不和,就曲从他的意思,叫张继与宋教仁商量总理候选人的人选。宋教仁与居正、田桐、吕志伊等人提黄兴为总理人选。黄兴一再推辞,最后才勉强答应下来。
这天,黄兴、陈其美等又在哈同花园设宴欢迎孙中山。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并决定在12月29日选举临时大总统。
27日,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派代表到上海拜见孙中山。他们告诉孙中山:各省代表会议准备选孙中山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回答说:
“要选就选大总统,不必选大元帅。因为大元帅这个名称,在外国并非国家元首。”
“各省代表本来是要选举大总统的,但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到汉口试探议和时,曾表示如南方能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就可以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议才决定改选大元帅。”
孙中山听了,笑道:“那不要紧,只要袁世凯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
这天,黄兴和宋教仁出席了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宋教仁在会上作了长篇演说,反复说明总统制的弊端,坚持临时政府采用内阁制。但最后表决,多数代表仍赞同总统制,宋教仁的提议没有通过。
29日上午,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筹组临时政府的会议,到会代表十七省共四十九人,每省一票,共十七票,开票结果,孙中山以十六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顿时,军乐声大作,代表们起立欢呼:“中华共和国万岁!”会议并决定立即派汤尔和、王宠惠等赴上海恭迎孙中山,并将选举结果,立即电告孙中山及各省。
孙中山这时正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汇中饭店出席同盟会本部举行的欢迎会。当孙中山步入会场时,群众高呼:“向孙中山致敬!”接着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孙中山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
“本会持三大主义,倡导于世。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二者虽已将达,而欲告大成,尚须多人之努力。况民生主义至今未曾着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努力。”
这是孙中山在国内首次发表三民主义的演说。
当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到同盟会本部会场时,人们立刻欢呼起来,孙中山不停地向大家招手。全上海也欢腾起来,到处响起了爆竹声,各地祝贺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贺电纷纷传来。孙中山也立即给南京各省代表会议、各省都督军司令、黎元洪等人发去了感谢电。同时,他也给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说“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