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五十、再度讨贼

孙中山回到上海后,一方面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联俄联共,积极准备改组国民党,以增强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继续采取联合奉、皖两系的策略,部署在军事上讨伐陈炯明的行动。
北伐军回师广东失利后,即兵分两路,一路由许崇智、黄大伟、李福林率领,退入福建;另一路由朱培德率领退往广西境内。
8月下旬,胡汉民应约到福建延平与王永泉订立合作条件,决定双方合作驱逐投靠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答应事成后由王永泉主持福建,实行孙、段携手,闽浙联防,开创东南新局面。9月下旬,许崇智等部自江西进入福建,黄大伟部也与王永泉部协作,由赣边向福建进兵。
王永泉与福建督军李厚基本来都属于皖系,自从1920年 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后,段祺瑞失势,曹锟、吴佩孚势力日益壮大,李厚基为保全自己的地位,转而投靠直系。王永泉则企图夺取闽督的职位,因而与许崇智暗通声气。孙中山回到上海后,继续采取联合奉、皖两系结成三角同盟的策略,皖系干将徐树铮也从上海悄悄来到福建延平,促使王永泉与许崇智合作。因此王永泉下定决心,拟定作战计划;同时,许崇智所部也从江西瑞金出发,越过武夷山,进占建瓯。
李厚基见状大为惊慌,火速向陈炯明求援,陈炯明立刻派洪兆麟为援闽总司令,并与江西督军蔡成勋合作,企图阻止北伐军的进攻。但这时的北伐军经过休整,力量大为增强,到10月6日,就迅速占领了古田,12日,又攻占了福州,李厚基逃往南京。
福州克复后,张作霖派人劝孙中山放弃恢复广东的计划,要他和奉军合力进攻直系。这时孙中山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决定先解决后方再北伐,他回答说:“孔明昔日欲出中原,先擒孟获,吾党欲出长江,非先灭陈不可;盖必得广东,乃能有力图长江,否则腹背受敌矣。”他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以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许崇智兼第二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蒋介石为总部参谋长。令他们分别带队从福建南部取道进攻潮汕,直捣陈炯明的老巢。
同时,孙中山还派邹鲁为驻香港特派员,负责联络在广西的滇、桂各军,并相机策反驻扎在广州的陈炯明的粤军。
广西的驻军中,以滇、桂军的实力最强。滇军分为二部:一是由朱培德、顾品珍率领的部队,该部队曾随孙中山北伐,因回师失败而退驻广西;另一部是原驻广西境内的,有杨希闵、范石生等部。桂军则以第一师长刘震寰及沈鸿英部为最强,此外,驻防梧州、肇庆的有陈济棠、莫雄等部队。邹鲁到香港后,与各部接洽,并答应接济,各部队都同意参加讨伐陈炯明。于是孙中山任命刘震寰为桂军总司令,杨希闵为滇军总司令。1922年12月6日,讨陈各军在广西平南县下游三十五公里的白马墟开会,决定于10日发动,统一行动。于是,陈炯明就处于东、西两线同时夹击的不利局面。
东路讨贼军一路势如破竹,12月19日,与王永泉部和厦门臧致平部,三方会师,攻克泉州。西路滇、桂两军会同粤军也在28日攻克梧州,向广东境内进兵,很快攻占了肇庆、三水。陈炯明急忙亲自前去坐镇指挥,妄想挽回败局。不料陈炯明刚离开广州,广州的谭启秀师长就在邹鲁的策动下率部哗变。
原来,谭启秀师长本来是被陈炯明的口号所迷惑的,通过陈炯明叛变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看透了陈炯明的野心,对陈炯明极为不满,很容易就被邹鲁争取了过来,答应只要时机一旦成熟,就在广州举事,参加讨伐陈炯明。陈炯明刚一离开广州,邹鲁就得到了这一情报,立刻和谭启秀联系。1923年1月12日,谭启秀在广州率部起义, 连同驻观音山的粤军炮队也参加了起义,很快便控制了整个广州城。
陈炯明赶到三水时,叶举的部队已经溃不成军地败退下来,这时陈炯明又接到秘书陈鹤年发来的加急电报,得知广州已经发生哗变,被北伐军所控制。1月15日, 陈炯明通电下野。同一天,陈炯明的心腹干将洪兆麟在潮汕倒戈,宣布脱离陈炯明独立,欢迎孙中山回粤。杨如坤也在惠州宣布独立,接受改编。1月16日,各路讨贼军进入广州, 陈炯明被迫再度逃往惠州他的老巢去了。
孙中山在上海得到讨贼军取得了全局性的胜利后,立即发布命令,任命胡汉民为广东省长,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魏邦平为广州卫戍司令。同时,孙中山还决定,在自己没有回到广州之前,由胡汉民、李烈钧、许崇智、魏邦平、邹鲁五人全权代行大总统职权。
孙中山还没有来得及回广州,又发生了沈鸿英之乱。
沈鸿英原是政学系岑春煊的旧部下,孙中山命令滇、桂各军讨伐陈炯明的时候,岑春煊也向孙中山表示派他的旧部沈鸿英参与讨伐,暗中却与北京政府串通,企图要沈鸿英占据广州城,为自己将来在广东再开局面创造条件。沈鸿英也是一个小军阀,他参加讨伐陈炯明,本来就是为的想在广州占一块地盘。当滇、桂、粤各军还未进入广州时,他就密令自己的心腹李易标率领所属的一个师,星夜兼程,抢先占领了观音山、白云山这两座广州城的制高点,以便居高临下地控制整个广州城。
吴佩孚看准了沈鸿英的心思,广州收复后,吴佩孚竟以北京政府名义任命沈鸿英为广东督理,并授给上将军衔,派人给他送来了委任状和上将军服。沈鸿英接受了吴佩孚的委任状后,竟盘据广州官署,截夺税款。
沈鸿英虽是个粗人,可是他在勾心斗角搞阴谋方面却并不比其他军阀差。他认为要在广州站住脚,首先要搞掉卫戍司令魏邦平,才能把广州的卫戍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恰好这时在广州又流行一种“客军入境,广东省亡”的说法。沈鸿英便在滇、桂各军中煽动说:“广东人历来仇视外来人,现在我们进入广州,广东人心里不服,听说魏邦平要联合广东的各路军队,制服滇、桂各军。”挑拨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与粤军之间的关系,制造不和。
杨希闵、刘震寰果然受他的蛊惑,同意用他们的名义,于1月26 日约请胡汉民、陈策、魏邦平、李烈钧、邹鲁等人到江防司令部开会。刘震寰还带了他的军长刘玉山也赶来参加会议。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估计沈鸿英可能在会上发难,因而称病不到。李烈钧也因沈鸿英反复无常,只派了一个代表前来。
开会之前,沈鸿英就在会场四周布下了层层暗哨,命令自己的部下把守住各个要道,准备把参加会议的人一网打尽。
会议开始后,沈鸿英突然凶相毕露地拔出手枪,大声喝道:
“今天你们都要听我的命令,谁要想不听,就先问问我这支手枪答应不答应!”
卫戍司令魏邦平却不买他的账,站起来说:
“在孙中山大总统主持军政府期间,广州城里秩序井然,有明令不准军人在城中抽大烟、开烟馆、狎妓嫖娼、乱收捐税,捐税一律由政府统一收取。可是现在,滇军、桂军进入广州后,不顾过去的禁令,公然在城里抽大烟,嫖娼聚赌,还乱设关卡收受捐税,已经严重地扰乱了地方治安,还占据了大量民房……”
魏邦平的话还没有讲完,沈鸿英的师长李易标早已拔枪在手,大声喝道:
“你有什么资格代表民众讲话?!你一会儿投靠陈炯明,一会儿投靠孙中山,有什么脸跟我们谈广州的秩序?”说着,举起手枪对准魏邦平就是“砰!”地开了一枪。魏邦平见他拔出手枪,早作好了躲的准备,就地一滚,趴在桌子底下。李易标一开枪,沈鸿英、刘达庆和黄鸿猷等也拔出了手枪,连连向胡汉民、邹鲁、陈策等人开枪。胡汉民见李易标向魏邦平开枪,早已向楼下冲去,钻进了走道旁的厕所里躲了起来;陈策在慌乱中从楼上窗口跳下去,跌断了腿,刘震寰和邹鲁躲进了会议室对面旅长杨如轩的卧室。
正当沈鸿英提着手枪,四处找人杀人的时候,旅长杨如轩、参谋长夏声等带着自己的卫兵冲上了楼。沈鸿英见来人众多,不敢硬拼,只得眼看着自己的恶毒阴谋破产。
这次“鸿门宴”的阴谋失败后,沈鸿英的面目暴露,处境尴尬,陷入困境。为施缓兵之计,他不得不把自己的部队撤出观音山和白云山,将自己的防区全部移交给滇军接防。他还上书孙中山,表示服从命令,并欢迎孙中山来粤。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对旧式军人的性质已经有了深切的认识。沈鸿英的这一套故伎,已经不能再使孙中山上当了。他清醒地看出,沈鸿英是想做第二个陈炯明,孙中山给他复信说:“二十六日江防会议之变,此不独贻笑于人,即足下且不免各方之疑议。”并诚心地告诫他,“国家之事,须正当办法,乃能得正当解决,绝非挟私任术,好逞阴谋,与民治之道背驰者所能胜;中间或能侥幸得一二胜利,结果亦终归于败,可以断言。此古今中外之成事具在,可资考证者也。”“望足下勤加戒饬,勿使人笑贵军以义始,以不义终。而文亦得免于自决藩篱、引鬼入室之讥。”
然而沈鸿英并没有接受孙中山的忠告,他表面上听从孙中山要他将部队退出广州、到北江一带驻防的命令,实际上他只开到韶关、新街一带驻扎下来,仍然在窥探局势,准备伺机而动。
孙中山对沈鸿英并没有放松警惕,他致电海陆军各路将领,命令他们立即组织力量讨伐沈鸿英,不要让沈鸿英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让沈鸿英在广东站稳了脚跟,那时要想再讨伐他就很难办了。
孙中山在回广州前,接到胡汉民从香港打来的电报,胡汉民告诉他,陈炯明在香港召集他的旧部密议,预计洪兆麟、钟景棠、陈炯光、林虎、黄凤伦、翁式亮、杨坤如等分布在潮、汕、梅县、五华、兴宁、蕉岭等地的兵力,当沈鸿英叛乱时,将趁机反攻省城。
2月21日,孙中山乘船回到广州,这一次, 孙中山在广州东郊农林试验场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而不再称大总统了。3月2日,正式成立海陆军大本营,委任各部长如下:

  军政部长 程 潜 内政部长 谭延闫
财政部长 廖仲恺 建设部长 邓泽如
法制局长 古应芬 审计局长 刘纪文

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但是,广州政权的处境仍然很艰难,沈鸿英叛乱虽然没有得逞,但是他随时都有重新发动叛乱的可能。陈炯明依然盘踞在东江,孙中山要想巩固广东的革命政权,还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孙中山对沈鸿英一方面做到仁至义尽,邀请他到永翔舰上,和他面谈,对他晓以大义;另一方面,也对他严加防备,召集军事特别会议,令杨希闵作好军事布防,颁布戒严令,同时派飞机携带作战计划送江门,令驻江门的海陆军,准备拦截沈军,使驻西江的沈部不能与北江的沈军共同行动。沈鸿英表面上接受孙中山的劝告,表示服从孙中山,决不接受北京政府的伪命,还假意致电北京政府,表示拒绝接受广东督理的任命。其实,他并没有甘心自己的失败,只是在等待时机。
果然,4月16日,沈鸿英就在广州北郊的新街发动叛乱, 正式通电接受北京政府的伪命,升任广东“督军”,要求孙中山下野。凌晨4点,沈鸿英的李易标部猛攻广州农林试验场和观音山。杨希闵已有防备,率滇军迎战,挡住了沈鸿英叛军的进攻,孙中山还令桂军刘震寰部火速从石龙方向回援广州,令滇军军长范石生坚守广州的北郊。与此同时,驻扎西江的沈部也发动叛乱,孙中山下令江门海陆各军即时出发,约同陈天太所部,合力攻击肇庆、四会、清远各地。
随后,孙中山同侍从副官马湘、黄惠龙等四人乘坐小电船过河,乘车到农林试验场,与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等人一同指挥督战。当天晚上,滇军一千多人乘广九铁路火车赶到寺贝底村,包围白云山之东,刘震寰、刘玉山也率部赶到,包围白云山之北,连夜向叛军发起攻击,终于将敌军击退。到19日,滇、粤、桂、福联军给予沈鸿英叛军以决定性的打击,白云山一带完全克复,沈鸿英率部狼狈向北路江村、新街败退。5月9日,讨逆联军北路攻占韶关,18日,西路攻克肇庆,沈鸿英残部退至梧州,讨沈战事告一段落。

 

 

有关此站点的问题,请向 Tongrn@msn.com 发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