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08 |
|
0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附 |
|
|
孙中山传奇
二、童年时代
1866年11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南海之滨的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婴儿,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的乳名叫帝象。“帝象”这个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他母亲怀了他以后,曾梦见村中北极殿的北帝菩萨,醒后发现与家中墙上贴着的骑着大象的菩萨长得一模一样。为了求神消灾避邪,所以给他取名“帝象”。据孙中山自述,取名帝象是因为“我母向日奉关帝像,生平信佛,取号‘帝像’者,望我将来像关帝耳”。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广东的乡村妇女有个习俗,每当生了儿女之后,便拿着孩子的“生辰八字”去求教算命先生。孙中山出生后,算命先生说他是“天子命”,因此给他起乳名为“帝象”。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因为孙中山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后人臆造的附会之说。
孙中山一生有许多名字,他的正式名字是“孙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此后他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孙逸仙这个名字。1897年孙中山在日本时,由日本友人平山周为他起了个化名“中山樵”。这是一个日本名字,辛亥革命后他便多用“孙中山”为名。此外,他在欧美及南洋各地从事革命活动时,还用过许多化名,如陈文、陈载之、吴仲、高达生、杜嘉偌及自署公武等。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是个勤劳、诚实的农民,母亲杨太夫人也是个善良的劳动妇女。孙中山有个哥哥叫孙眉,比他大十二岁;一个姐姐叫孙妙茜,比他大三岁;还有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妹妹孙秋绮。按排行孙中山是老五,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在他还没有出世以前就去世了。
孙中山来到人世,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当然,也给孙达成增加了一笔负担。他拼命干活,但是,仅靠种几亩薄田赡养一家七八口,并不容易。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他又兼起了村中的更夫。每当夜深人静,全村家家户户都已进入梦乡之后,他却必须带着一天的劳累,一遍又一遍地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拿着竹梆,一手拿着竹板,走遍全村,边走边敲,向村民报时。回到家中,他只能利用打更的间隙,靠在床上打个盹。长年的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五十多岁的人,已经佝背弯腰,满头白发。
母亲杨氏操持家务也并不轻松。丈夫、孩子,还有婆婆,一家七八口人的衣食浆洗全靠她。夫妻俩终日辛苦劳累,家境却并没有改善。孙达成还有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冤枉债,压得他们孙家几代人喘不过气来。原来,孙家祖上也曾经有过几亩薄田,后来家道中落,渐渐地几亩田都被卖掉,到孙达成祖父时已经没有田了。但是,田虽然没有了,田税却还得交。因为从前祖上卖田的时候,买卖双方都没有到官府去申报,原因是那样做会多交出一笔似乎是多余的开支。不料这样做,却给后人带来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孙家的田已经卖掉了,可是官府的地册上,却仍然写着孙家的田亩数。每到交税的时候,官府的衙役就来了。最初,孙家还可以去找新的田主来交税,但是,几代人下来,田产已经几易其主,很难弄得清楚,这笔糊涂账就只能由孙家代交了。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孙达成夫妇俩实在是没有能力摆脱贫穷的困扰,不得已,只好让才满十五岁的大儿子孙眉去邻村南朗墟的地主程名桂家打工。这一年,孙中山才只有三岁。
孙眉也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家境的窘迫使他过早成熟了,他决心要凭自己的双手,为家里多挣些钱。翠亨村紧靠澳门,村里有不少人出海谋生,孙眉的两个叔叔都去了美国,他们是属于最早去美国谋生的一批华侨。孙眉也想去海外闯一闯。终于,机会来了。一天,孙眉的舅舅杨文纳告诉他:有一个在海外发了财的华侨要来香山招一批华工,工钱要比在国内高许多。经舅舅介绍,孙眉去太平洋上遥远的檀香山独立谋生了,那一年,他十七岁,孙中山才五岁。
哥哥走了,孙中山的童年就和姐姐、妹妹在一起度过。农村孩子的童年,是伴随着光着脚丫挖野菜、捞猪草、放牛等农业劳动度过的,孙中山也不例外。最初,他是和比他大三岁的姐姐在一起,每天在田间玩耍,一起上山砍柴草。后来,妈妈为他生了一个妹妹,姐姐要在家带妹妹,他就只能一个人和别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了。
村里有位名叫冯爽观的农民,曾经是太平军的战士。那时候,离太平天国的时代还不太远,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是离香山不远的广东花县人,香山一带有不少人都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种种传闻,仍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流传着……
冯爽观闲着的时候,喜欢坐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向孩子们讲述当年太平天国的故事。每逢这种时候,童年的孙中山就是他的热心听众。
“你们知道吗?太平天国的洪天王,就是咱们广东人,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呢……”
“洪天王为什么要起来造反呢?因为要把世上的妖魔诛灭,这天下才能无灾无难,老百姓才能共享太平……”
冯爽观的话在幼年孙中山心中,产生了朦胧的影响。是啊,父亲和母亲一年苦到头,家里还是这么穷,这天下是不平啊。后来,孙中山在回答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关于他的革命思想胚胎于何时的问题时说:“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关乡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
一天,孙中山回到家里,看见姐姐走路一瘸一拐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姐姐,你的脚怎么了,痛吗?”孙中山关心地问。
姐姐不回答,坐了下来,双手轻轻地捂着脚,眼睛里盈满了泪水。孙中山看见姐姐的一双脚上紧紧地缠着一道又一道布条,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好去问妈妈。
“帝象,你不懂,这是女人的事。”
孙中山非要问个明白不可,他实在不忍心看着姐姐这么痛苦。母亲只好告诉他,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女孩子不缠足,将来就嫁不出去。孙中山这才明白,从前,他以为妈妈的脚天生就是那么小的,原来,也是用布条缠小的。
“妈妈,你从前缠脚的时候一定也是很痛的吧!那你为什么要让姐姐也那么痛呢?”
“不行!现在我要是不让她缠脚,将来她要被人看不起的,那时她就要怨我了。”
后来,每当孙中山的姐姐妙茜回忆起这些事的时候,总是对她的弟弟充满了感激之情。
有一天,孙中山砍柴回来路过杨姓地主的家门口,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抱住她的妈妈嚎啕大哭:
“阿妈,不要丢下我,阿妈,我要跟你回家……”
阿妈紧紧搂着自己的女儿,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滚,看得出来,她是在竭力强忍住才没有哭出声来:
“孩子,别哭了,过两天阿妈就会来接你的……”
“阿妈骗人,阿妈骗人,我要跟阿妈回家……”
这时,杨家大院的门开了,冲出来一个彪形大汉,不由分说,一把从阿妈的怀里夺过女孩子,凶狠地骂道:“再哭!再哭打死你!”随即像拎小鸡似地把女孩子拖进了杨家大院,“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原来,她是被杨家地主买去的奴婢。那些奴婢都是穷人家的女孩子,因为家里贫困,或者欠了地主的债,被地主买去当丫鬟使唤的。她们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报酬,还常常遭主人的随意打骂,这种现象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也没有人见怪。孙中山却觉得很不合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对人民的苦难充满了同情,这也是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立志为救国救民贡献一生的重要原因。
关于孙中山的童年生活,后来,宋庆龄曾充满深情地回忆说:“孙中山是从民间来的。他对我讲过许多早年的事情。他生于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种田。他县里的人民都是农民。……孙中山很穷,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孙中山好几次告诉我说,就在这早年还是贫农家里的贫儿的时候,他变成为一个革命的人。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就为这个理想,他献出了他四十年的生命。”
孙中山七岁时开始就读于杨宝常先生的私塾,学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十岁时正式入村塾,塾师为台山的王先生,教的是四书五经。孙中山聪明过人,读这些书并不费力,但那时的教书方法,全是死记硬背,先生从来不讲解书上的内容。终于有一天孙中山忍不住了,站起来问先生:
“先生,我天天读书,可是不知道这书上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这样读书有什么用呢?”
这位王先生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居然敢向先生提问题的学生,他很吃惊,其余的学生也都惊呆了。
“什么?你不好好背书,胡说些什么?”
“先生,书我已经会背了,就是不明白书上的意思。”
“你说你会背了?你把书背给我听!”
孙中山不慌不忙地背起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孙中山不仅背得十分流利,而且一字不差。王先生找不到孙中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好说:
“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多多读书,才能领会其意,一通百通。”
这位王先生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这也是古人读书的一种方法。后来,孙中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但他的启蒙知识,还是从私塾得来的。王先生也十分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后来,他曾对孙达成说:
“帝象这孩子将来长大了一定有大作为,家里的小事不要叫他去做,做也无益。”又说:“如果帝象能随我读三年书,一定胜过在其他地方读十年。”但是到第二年,这位王先生就离世了。孙中山又转入郑帝根私塾,半天干农活,半天读书。
一天,孙中山正在私塾里读书,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片惊慌的嘈杂声,有人边跑边喊:
“土匪来了!快逃啊!”
顷刻之间,先生和所有的学生都跑得一干二净。孙中山也跑出私塾,但他没有逃,反而迎着土匪跑去,他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光天化日之下,土匪正在抢劫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华侨住宅。他们明目张胆地朝外面扛运财物,没有人敢上前阻拦。土匪离去后,美国华侨悲痛欲绝地大声哭喊:
“天哪!我这一辈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财全完了!早知这样我就不回来了!我要是留在外国,我的钱财有外国的政府和法律保护,没有人敢公开抢劫。谁知道回国以后,反而没有人来保护我了!”
这件事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了波澜:为什么外国的政府能保护华侨的财产,中国自己的政府反而不能保护华侨的财产呢?……
翠亨村里,有一户三个兄弟的人家,因早年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采矿发了财,在村里建造了一幢很漂亮的花园洋房。三兄弟和孙家关系很好,孙中山也常常到他们的花园里去游玩。不料有一天,忽然来了一群清政府的官吏和士兵,他们包围了三兄弟的住宅,说是三兄弟通匪,把他们抓起来带上手铐脚镣拉走了。后来,三兄弟中一人被杀,另两个兄弟也受了酷刑关在狱中。他们的住宅和财产却被官吏们据为己有,全村人对清政府官吏的这种暴虐行径敢怒不敢言。孙中山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对这件事非常气愤不平,他独自一个人跑进有清兵把守的花园,守门的清兵拦住他要他出去。他大声回答说:
“这是三兄弟的花园,我当然可以来玩了。你们凭什么把他们抓去?”
清兵听了要抓他,孙中山人小机灵,一溜烟就跑掉了。
这一件件不平的事情,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虽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他明白了一点:天下不平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这不平的世界是应该要改一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