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四十三 、再赴广州
孙中山在上海期间,除了专心著书外,仍然关心着时局的发展。他虽然离开了广州,但仍接受了军政府的总裁证书,派徐谦为代表出席政务会议,本人则不愿就职。后来,孙中山干脆辞去了总裁一职。不久,
北京非法的“新国会”召开, 选徐世昌为“总统”。1919年2月,南北双方在上海举行“和平会议”,由于军阀矛盾重重,到5月,谈判宣告破裂。此后,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连年不断。
就在这时,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蛮横地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无条件地转让给日本。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在邀请日本参加、
拒绝中国代表出席的情况下,答应了日本的这一无理要求,并在《凡尔赛和约》中作了明文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参战的战胜国,竟然和战败国一样任人宰割。
消息传来,北京的各大、中学生无不义愤填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便由青年学生首先带头兴起。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北京高师、中国大学等北京十三所高等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来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交通总长、订二十一条时任外交次长)、章宗祥(驻日公使)、陆宗舆(币制局总裁、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三个卖国贼。愤怒的学生并捣毁了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
五四运动唤醒了千千万万被奴役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爱国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天津、济南、上海、武汉、长沙、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安庆、南昌等许多城市都很快爆发了罢课和游行。
青年学生们勇敢的斗争,给了孙中山新的勇气和力量。五四运动立刻引起了孙中山的重视和关心。5月5日深夜,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复旦大学国文教师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立刻在《民国日报》上及时报导了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的情况,并用电话向孙中山作了汇报。孙中山当即指示:“《民国日报》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首先是复旦大学。”于是邵力子在5月6日清早,手拿《民国日报》赶到复旦大学,自己打钟,叫上海学联总干事、上海复旦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朱仲华紧急集合全校同学,亲自上台宣读当天报上的头条新闻。上海学生立刻起来响应,纷纷罢课、游行。
上海学生的爱国运动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极大关注,5月26日, 孙中山先生约请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归国华侨学生何葆仁到西藏路老金龙菜馆会面。一见面,他就非常热情地鼓励学生们的爱国行动,赞扬他们的“这种爱国运动很好”,并建议“要唤起民众,与各界联合起来”。为唤起民众,上海各大、中学校学生在上海学联统一组织下,纷纷来到上海附近的城镇、乡村集会演讲,散发传单。6月2日,孙中山先生再一次约请何葆仁和朱仲华到莫利哀路寓所会面。孙中山非常认真、详细地询问了有关学生运动的情形,当他听完了何、朱的介绍后,非常高兴地肯定学生们的行动是“很了不起的胜利”。在回复陈汉明关于南京学生运动的来信中,孙中山表示:“此次外交急迫,北政府媚外丧权,甘心卖国,凡我国民,同深愤慨。幸北京各学校诸君奋起于先,沪上复得诸君共为后盾,大声疾呼,足挽垂死之人心而使之觉醒。”并说“对诸君爱国热忱,极表同情,当尽能力之所及以为诸君后盾。”
孙中山考虑到,上海英租界工部局不允许学生在租界游行,万一学生与租界发生冲突,根据“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律师不得出席租界的法庭为学生辩护。为保护学生的安全,孙中山特地聘请了两名外国律师,以便万一发生纠纷,由他们出面交涉。
五四运动也使孙中山深受教育,使他对自己过去的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在一次有北京学生代表参加的学生集会上,北京大学的代表在群众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算不上革命,他的革命仅仅把大清门的牌匾换作中华门,这样的革命不算彻底,我们这次要作彻底的革命。”孙中山当时也在场,他听了以后也热烈地鼓掌。会后,他向北大同学恳切地说:“我所领导的革命,倘早有你们这样的同志参加,定能得到成功。”
这一段时期,孙中山通过认真思考,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使孙中山感到有了新的希望。他在1918年6月底《致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电》中说:
|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抱有同样目的,即解放工人并建立以承认俄、中两国伟大无产阶级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持久和平。
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俄国存在八个月之久,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定会在东方建立起来。 |
孙中山看到俄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反动统治,废除剥削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的一场大革命,而这些宗旨都是与孙中山的思想相符合的。护法的失败,使孙中山先生陷入极端的苦闷之中,他找不到出路,处于彷徨失望的境地。俄国十月革命的曙光给孙中山带来了希望和信心,他真诚地欢迎十月革命,把它看成是人类的伟大希望。
对于日本,孙中山通过长期的观察,对日本已越来越不抱希望。1919年4月, 日本帝国主义在汉城屠杀朝鲜示威群众万余人。这件事使孙中山十分气愤,他对日本的帝国主义本质有了认识。在同日本记者大江谈话时,他气愤地说:“日本人非亚洲人也,……尔日本人为欧人使用而侵略吾亚细亚人,焉得为亚细亚人乎!尔日本人若以亚细亚人行世乎,则将满洲权利与山东问题,早行还付中国,而许朝鲜之独立。”
6月24日,孙中山在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的问题时说得更明确。他说:
|
予向为主张中日亲善之最力者。乃近年以日本政府每助吾国官僚,而挫
民党,不禁痛之。夫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日本本东
方一弱国,幸得有维新之志士,始能发奋为雄,变弱而为强;吾党之士,亦
欲步日本志士之后尘,而改造中国,予之主张与日本亲善者以此也。乃不图
日本武人,逞其帝国主义之野心,忘其维新志士之怀抱,以中国为最少抵抗
力之方向,而向之以发展其侵略政策焉,此中国与日本之立国方针,根本上
不能相容者也。……
更有甚者,即日本对德宣战,于攻克青岛之时,则对列强宣言以青岛还
我。乃于我参加欧战之日,则反与列强缔结密约,要以承继德国在山东之权
利。夫中国之参战也,日本亦为劝诱者之一也,是显然故欲以中国服劳,而
日本坐享其利也。……中国人此回所以痛恨日本深入骨髓者,即在此等之行
为也。
日本今日之承继德国山东权利者,即为他年承继德国败亡之先兆而已。 |
对照孙中山从前对日本的言论,不难看出,他对日本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从困惑苦闷中解脱出来,他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来。他一方面抓紧《建国方略》的写作、出版和发行,另一方面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斗争。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政纲,纠正了中华革命党放弃民族主义的错误,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民族主义的内容重新提了出来。同时,派朱执信、廖仲恺、蒋介石等人先后到漳州,催促陈炯明誓师回粤,讨伐桂系。孙中山想把陈炯明的粤军建成一支自己的军队,尽力给陈炯明提供援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陈炯明的粤军已经由原来的二十个营扩充到十多个旅,实力比过去增强了。
陈炯明的粤军进入闽南后,本想保存实力,不愿轻易与桂系开衅,直到桂军沈鸿英部首先来攻,才决心誓师回粤,1920年
8月12日,粤军在漳州誓师,分别由邓铿、叶举和许崇智率左、中、右三路进攻。16日,讨桂战争开始。粤军将士久驻闽南,屡受桂系挫抑,这次反攻,战斗力极强,在各路民军和地方军队响应之下,势如破竹。10月22日攻克惠州,29日粤军进入广州,11月21日,陆荣廷通电率领全部桂军退出广东。孙中山得到捷报,十分欣慰,当即决定重返广州,重组军政府,再举护法大旗。
陈炯明入广州后,企图独揽广东军政大权,他发布宣言,主张军政府暂时设在上海,又说广东财政支绌,不能担负国会经费,意图阻止孙中山南下。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仍不满足。然而当时舆论普遍欢迎孙中山南来主持政局,陈炯明不能制止,暗中怀恨于心。
在讨桂战争中,9月21日,朱执信在虎门为调停当地驻军与民军的冲突时, 不幸被乱枪击中遇难。朱执信的牺牲,是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孙中山得悉朱执信遇难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他说“闻报之下,痛惋难言,虽尽歼桂贼不足以偿也。”孙中山后来还曾说:“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并称赞朱执信是“最好的同志。”“为中国有数之人才”,朱执信遇难,使“我党失此长城”。
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后,粤军将领许崇智等人请孙中山回广州主持政局。行前,孙中山接受记者来访表示,南下后将继续消灭陆荣廷的武力,最后完成中国的统一。11月25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等人一起,乘中国邮船公司“中国号”轮船离开上海,28日到达广州。29日,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广州市民连日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军政府重建。此后,拥护孙中山的国会议员,也相继来到广州,准备重新召开国会非常会议。
这个时期,中国有不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美国看作是中国的救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都大肆宣扬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美国总统威尔逊还提出《和平条款十四条》,高唱反对秘密外交,主张民族自决等等,迷惑了不少人,日本有些报纸也把孙中山看成是亲美派。1921年3月12日,
宫崎寅藏和萱野长知来到广州,他们告诉孙中山说日本有人把他当作过激派或亲美派,孙中山回答说:“所谓亲美等语,我想不必由我多作说明,如果有人对此有所怀疑的话,我觉得应该问日本当局,不该问我。要迫我成为亲美派或亲英派,完全在于日本当局的态度。”
这次会见是孙中山同宫崎的最后一面,当天晚上,孙中山设宴招待宫崎和萱野二人,宫崎回国后,于1922年12月6日在日本东京郊外高田町寓所逝世,终年仅51岁。
宫崎寅藏一生支持中国革命,完全是出于正义,与头山满等为日本利益而支持中国革命的别有用心之徒不同。晚年他曾在上海《日日新闻》撰文,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政策,抨击日本政府援助北洋军阀压制南方革命政府的政策。孙中山对宫崎的逝世非常悲痛,在追悼他的启事中说他“对于吾国革命历史上,尤著有极伟大之功绩,此为从事中华民国缔造之诸同志,所谂知者也。”“先生之死,不惟于邻邦为损失一改革运动之领袖,而于吾国前途上,亦失去一良友”。
孙中山来到广州后深深感到:外国把本应交给西南各省的广州海关的关税余款交给北京政府,这对于护法政府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仅使护法政府损失一大笔收入,而且等于容忍外国政府承认北京政府是合法政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立刻选出总统,组织正式政府,以便能以合法的地位同外国进行谈判。同时,国内外要求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及选举总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唐绍仪和国会,请求国会选举总统,成立正式政府,作为对内对外的中心。
1921年4月7日,非常国会召开参众两院联合会,通过了周震麟等人提出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并发表就职宣言:
|
文受国会付托之重,膺中华民国大总统之选,兹当就职……际兹拨乱返
治之始,事业万端。所望全国人才,各尽所能,协力合作,共谋国家文化之
进步。文誓竭志尽诚以救国民,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 |
同时,他还发布《对外宣言》,宣称“自1917年6月,非法解散国会,
北京已无合法政府存在,虽有新选举法制造新国会之成立,均无法律之根据。”希望各国政府承认广州政府“为中华民国唯一之政府”。孙中山还特地给美国总统哈定写信,说“中国人民咸认美国是民主之母与自由正义的拥护者,值此中国危急存亡之秋,民主之胜利与否,端视美国对华之政策而定,故而盼望美国重申门户开放宣言之精神,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予新政府承认及支持。”但是,美国政府没有任何答复,对孙中山并不支持。不仅如此,后来美国驻华公使舒尔曼竟然还请求美国政府帮助北京政府“清除”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势力,使陈炯明同北京政府合作以实现中国的统一。
这天,广州二十万人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晚上还举行提灯大会,祝贺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第二天,孙中山在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南麓设总统府,组成正式政府,任命伍廷芳任外交部长,唐绍仪任财政部长(未就职),徐谦为司法部长,陈炯明任陆军部长兼内政部长,汤廷光任海军部长,李烈钧任参谋部长,马君武任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任总参议兼文官长。
陈炯明对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一事,心怀忌恨,竭力反对,当时中央各机关经费每月约需十五万元,陈炯明将广东各税款截留,限定每月拨十万归中央,意在令中央政府不能维持,自行解体。为了阻止孙中山就职,他还嗾使粤军军官聚集广州,要求孙中山解决拖欠的军饷。后来,他还荒唐地致电浙江督军卢永祥,请他领衔通电全国,召集各省区代表到上海,制定宪法。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他面临着的,依然是十分困难的处境,既要对付北洋军阀,领导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又要防备内部的叛乱。孙中山不畏艰难,抖擞精神继续艰苦地奋斗着,他坚信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一定能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