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三十一、 创建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天上午11时,孙中山身着黄呢军服,头戴嵌有红边的军帽,在上海军政各界以及民众数千人的欢送下,登上专车启程赴南京,陪同他赴南京的还有议长汤尔和、副议长王宠惠及随行人员等。沿途所过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都有成千上万的文武官员、士兵及男女学生列队欢迎,“共和万岁”的欢呼声响彻天空。
下午 5时,孙中山乘坐的列车抵达南京。南京市民早已听说孙中山先生今天要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时已是倾城出动,万人空巷,在孙中山将要经过的街道两旁守候,以一睹先生风采为荣。下关车站前聚集了四、五万各界群众,各国领事也都聚集在车站守候欢迎,孙中山到达时,军乐队奏起了军乐,下关附近的炮台和长江中的军舰鸣放礼炮二十一响以示欢迎。孙中山走出车站后,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然后换乘一辆披着绣花彩绸的敞篷马车,缓缓地向临时大总统府驶去。沿途彩旗飘扬,各店铺均张灯结彩,各界群众夹道欢迎,高呼“共和万岁”。
临时大总统府设在原来的清朝两江总督的衙署,这里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晚上10时,在总统府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
总统府的礼堂里灯火辉煌,各省代表、革命军官和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人士、新闻记者等济济一堂。孙中山步入会场时,“共和万岁”的口号声顿时响了起来。他登上平台,向全场鼓掌致谢,雄壮的军乐和二十一响礼炮过后,主持典礼的山西代表景耀月致词:
“孙中山先生为近代革命创始者,富有政治学识,各省公民选定后,今日任职。愿孙先生始终爱护国民自由,毋负国民期望。”
接着,孙中山先生宣誓就职,他面向墙上的五色国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宣誓
|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
宣誓毕,在热烈的掌声中,景耀月手捧红绸包裹着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印”授予孙中山。孙中山接受印玺后,即向宣言书上盖印。宣言书由胡汉民代为宣读。宣言书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宣言规定对内的方针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的方针是“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睦,持平和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宣誓书读毕,海陆军代表徐绍桢致颂词,孙中山致答词,表示“誓竭心力,勉副国民公意”。
然后发布《对外宣言书》、《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通告海陆军将士文》。
这一天,孙中山在百忙之中还做了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把他从欧美带回来的四本有关社会主义的书籍赠送给中国社会党总部,这四本书是:《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义发达史》、《社会主义之理论与实行》和《地税原论》。他还附了一封信说:“请广集同志,多译此种著作,以输入新思想,若能建一学校研究斯学,尤所深望”。
在前一天,即12月30日,他还特地同中国社会党本部部长江亢虎谈社会主义问题,并自称是社会主义者。他说:
“余对此主义,必竭力赞成之。此主义向无系统的学说,近三、五年来研究日精,进步极速,所惜吾国人知其名者已少,解其意者犹稀,贵党提倡,良可佩慰。余意必广为鼓吹,使理论普及全国人心目中。至于方法,原非一成不变者,因时制宜可耳。”
江亢虎说:
“前读先生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专征地税之说,实与本党宗旨相同。”
孙中山道:
“不但此一端而已,余实完全社会主义家也。此一端较为易行,故先宣布,其余需与贵党讨论者尚甚伙。余此次携来欧美最新社会主义名著多种,顾贵党之精晓西文者,代为译述、刊行,为鼓吹之材料。一俟军事粗定,吾辈尚当再作长谈。”
这时孙中山认为民国已建,他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目的已达到,下一步最主要的是要实现民生主义,也就是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他在这次讲话中公开宣布自己是个社会主义者,以后他还多次这样讲过。然而,当时的革命党人对他的这一思想很不理解,许多人认为他的理想太高,没有实现的可能。不少革命党人认为只要推翻满清就是革命成功了,章太炎甚至宣扬“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在革命党人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开展组织政府的工作。因参议院还没有来得及组成,暂时由各省代表会代行临时参议院职责。1月3日,他主持召开各省代表会选举出黎元洪为副总统。代表会还通过了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各部总长、次长名单如下:
|
陆军总长 黄 兴 次长 蒋作宾
海军总长 黄钟英 次长 汤芗铭
外交总长 王宠惠 次长 魏宸组
司法总长 伍廷芳 次长 吕志伊
财政总长 陈锦涛 次长 王鸿猷
内务总长 程德全 次长 居 正
教育总长 蔡元培 次长 景耀月
实业总长 张 謇 次长 马君武
交通总长 汤寿潜 次长 于右任 |
孙中山最初提出的名单中,由宋教仁任内务总长,章太炎任教育总长,虽然他们二人都一贯排斥孙中山,但孙中山对他们并无芥蒂,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宽阔胸怀。但是,因为宋教仁曾力主内阁制,自己想当总理,各代表对他颇有反感,坚决反对宋教仁和章太炎二人的任命。孙中山与黄兴商议,改由程德全任内务、蔡元培任教育,才获得通过。此外,孙中山提议的名单中,海军次长一职由汤芗铭担任。汤芗铭1905年在巴黎曾窃取孙中山的文件并向清公使哭诉告密,对于这样一个变节的“革命党”人,孙中山竟也宽厚地不计前嫌,而武昌首义的湖北革命党人,竟无一人入阁,未免不公,引起不少人的非议。孙中山考虑的是,组织政府须用人才,他在回国途经法国时,曾邀请各种专业毕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政府的工作,所以这次组成的临时政府各部次长及总统府参军中,有不少人都是留学欧洲的学生,除了汤芗铭外,还有外交次长魏宸组、财政次长王鸿猷、实业次长马君武以及总统府参军黄大伟、喻毓西、陈宽沆等。
孙中山还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黄兴任参谋总长、钮永建为参谋次长。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扫除封建余毒、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制、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政策法令。
在保护人民权利方面,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以及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项权利;命令各官厅焚毁刑具,禁止刑讯体罚,赈济灾民;通令保护华侨,严禁贩卖人口,解放“蛋户”、“惰民”等所谓“贱民”,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仆名分,宣布赋予广大妇女具有同男子完全平等的各项权利。
在除旧布新方面,严禁吸食和种植鸦片;革除官场中“大人”、“老爷”的称呼,政府称以官职,民间则称“先生”或“君”;限期剪辫;禁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
在刷新吏治方面,严禁官员循私枉法,改革官制,求贤任能。
在改革教育方面,提倡普及教育,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取消在学校祭礼读经,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这五项作为教育方针,培养共和国民。
在发展经济方面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了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回国投资。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令,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它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触动,对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得到土地的要求没有任何反映,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纲领,在南京政府的政令中也没有任何体现。因此,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得到农民的积极支持,从而使它在同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孙中山没有从广大农民方面寻求对临时政府的支持,却积极寻求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民国政府成立后,以外交总长王宠惠的名义两次照会各国政府,要求列强予以承认,但各国政府并不理会。孙中山还委派留法学生张翼枢为民国政府驻法国全权代表,法国政府也不予承认,对张十分冷淡。相反,帝国主义各国对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孙中山曾寄以厚望的日本政府更是如此。1月8日犬养毅来到南京,行前他曾听取了日本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日本外相内田康哉明确告诉他:“中国行共和政治对日本不利,所以我们反对,必要时,日本将以武力维持中国的君主政体。”内田外相还电训日本关东都督大岛“不能允许革命军在中立地带以内登陆”。2月1日,孙中山命令蓝天蔚率领北伐军乘坐海容、海琛、南琛三舰在日本关东租借地北端的高丽城和碧流河地带登陆,准备从侧背后合力攻击北京,内田外相和日本关东都督大岛几次要求北伐军退出中立地带,在日本的干涉下,北伐军被迫退出了东北地区。
临时政府从成立之日起,便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每天到陆军部索饷者不下数十起,各路民军因领不到军饷,随时有哗溃之势,陆军总长黄兴因此“寝食俱废,至于吐血”。孙中山迫于无奈,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办法,曾企图以国内大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等作抵押,向日本借几笔贷款,日本也企图趁临时政府财政困难之机,从中捞取利益。1月29日,日本财团以借款五百万元给临时政府为条件,
取得了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的权利。立宪派以此为借口,对孙中山大肆攻击,湖北参议员还宣布辞职以示抗议,章太炎也写信给孙中山表示反对。孙中山在复章太炎的信中痛苦地说:“此事非弟不知权利之外溢,其不敢爱惜声名,冒不韪而为之者,犹之寒天解衣付质,疗饥为急。”日本还企图趁机吞并东三省南部,派森恪等人会见孙中山,借口抵制白种人先锋俄国之南下,要孙中山将满洲“完全委托给日本”,以换取日本的一千万元借款,因孙中山很快就辞去临时大总统,这一谈判没有继续进行。
1月28日,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了参议院,四十余名临时参议员中, 同盟会员有三十多人,立宪派不足十人,林森任参议院议长。
参议院做的一件大事是制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马君武、景耀月、吕志伊、张一【】 负责起草,从2月7日开始,到3月8日完成,3月11日正式公布。
《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在总纲中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从法律上否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把国家视作君主私有财产的封建帝制。在《附则》中规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临时约法》在我国的法制建设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文件,毛主席在1954年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曾指出:“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孙中山企图利用这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束缚他实行专制独裁的手脚。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只有短短的三个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然而,孙中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期间,不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以自己无私的公仆形象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孙中山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他长期在海外流亡,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虽然,海外华侨捐赠的大笔款项都经他的手,由他负责保管,但他从不用来供自己个人享乐。当了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在海外流亡时的那种简朴的生活习惯。他的办公室就在总统府西花园旁边的一所平房里,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只有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一个小书橱和一套沙发。他的卧室在西花园的后面,是一座老式的两层瓦房。卧室里有一张中式棕床,一张三抽屉的办公桌,没有任何奢侈的用品。他的伙食也很简单,每天吃饭是一菜一汤,都以素菜为主,他自称是“素食家”,从来不超过标准,除非有客人来了,才临时加一个菜。
南京政府财政十分拮据,孙中山规定,从总统到总长,直到每一个职员,除了供应生活外,每个月只发三十元军用券。财政总长陈锦涛曾十分感慨地对人说:“我当了财政总长,还远远不及清朝的一个司员呢!”
孙中山一生主张“天下为公”,主张从总统直到政府的任何一个官员,都应该做国民的公仆。他在《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中说:“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孙中山不仅这样说说,而且以身作则,他当了总统,从来没有为自己或自己的亲属谋取过任何利益。他的哥哥孙眉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全部家产,以致穷困破产,革命成功后,广东各界人士给孙中山打来许多电报,要求让孙眉出任广东都督,教育总长蔡元培也表示支持。但是,孙中山坚决反对,认为孙眉适合于从商,而不是从政。他在《复广东各团体并各报馆电》中说:
|
连接各界议举家兄为粤督之电,文未作答,非避嫌也。家兄质直过人,
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
宜。若为事择人,则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与其强以所难,
将来不免覆,何如慎之于始。知兄莫若弟,文爱吾粤,即以爱兄也。 |
民国初建,百废待举,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南京的街头充斥着流民、乞丐,怎样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呢?金陵大学的美国教授裴依里向他建议:成立一个义农会,在紫金山等南京近郊的荒山植树造林,以工代赈,既可以美化荒芜的紫金山,又可以解决灾民的生活。孙中山对这件事非常赞成,并第一个在发起书上签了名,后来,黄兴、黎元洪、袁世凯、段祺瑞等人也都在发起书上签了名。为了促成此事,孙中山还通知在紫金山等地拨四千亩官荒地给义农会,在临时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拨出一千元给他们作开办的经费,灾民的生活有了着落。从此,紫金山逐渐变了,变得郁郁葱葱,成为南京东郊的著名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