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十九、 建立同盟会
孙中山有意东赴日本,他写信给德国留学生会会长宾步程,请他代为筹集旅费。宾与留学生们协商,但无人认捐,于是只得与朱和中二人商议,以二等船票及巴黎至马赛的二等车票计费,共汇去二千法郎。孙中山接款后回信说:“我是中国革命领袖,若乘坐二等车船,有失中国革命家脸面,绝对不可,请再筹钱汇来。”这时朱和中也无法筹钱,其他各人也不敢再谈革命一事。宾步程无法,只得将留学生会费二千马克汇去,孙中山才得成行。孙中山有时需从事外交活动,固然需要顾及中国人的体面,但乘船坐车非头等不坐,未免过于奢求,况且尚在革命时期,如此要求,也是中国历史上其他革命家所未曾见过的。孙中山的这种做法,不利于他接近广大的下层劳苦大众。
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乘坐“东京”号邮船离马赛赴日本。
孙中山在欧美的这两年中,国内的革命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的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这些武装起义虽然不是孙中山所领导的,但也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相互配合,如兴义三合会领导的农民起义、李纪堂与原太平天国将领洪全福领导的广州起义、王和顺为首的南宁地区农民起义、陆亚为首的柳州地区农民起义,黄兴和马福益领导的华兴会的长沙起义等等。
与此同时,上海、广州、长沙以及东京、香港、南洋、美洲等国内外各地先后出版了一百多种革命书报,上海有《警钟日报》、《东方杂志》、《中外日报》、《中国白话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香港有《中国日报》、新加坡有《图南日报》、檀香山有《檀山新报》、美洲有《大同日报》等。
日本留学生中的革命刊物也大有增加,如《新广东》、《新湖南》、《新广西》,早些的还有《江苏》、《浙江潮》以及《黄帝魂》、《警世钟》、《自由血》、《猛回头》等书刊。这些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地域观念较重,不利于开展全国统一的革命行动。因此,一些刊物提出了消除省界,建立全国统一革命组织的建议。如1903年4月,
《浙江潮》第三期刊出了《陈君致浙江同乡会书》,就提出“消除地域界限,联合建立统一团体”,使“人人心忧国之心,人人事忧国之事”。该刊物还发表《非省界》的社论,要求“破省界”,建立“中国本部统一会”。湖北留学生的《湖北学生界》也于第五期声明自1903年6
月起改名《汉声》,以表示去省界的含义。指出:“由小群而进为大群,此今强国之所以优胜也。”“由此而联为一最大之团体,而后其地方之根基固,而后其国家之根基固。”同年6月的《江苏》第一期,也提出了合小群为大群的提议。
留日学生人数这几年也增加很多,很多人也都有联合的倾向,打算成立一个新的跨地域的革命组织,华兴会的陈天华在他的《猛回头》一书中就提出全国各团体合成一个“革命的大党”的要求。1904年底,黄兴、宋教仁等湖南留学生与云南留学生杨振鸿、罗佩金、唐继尧,直隶留学生姜登选,江苏留学生章梓、伍崇实,河南留学生曾昭文等各校留学生组织“革命同志会”,想藉此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跨省的革命团体。宋教仁、陈天华还联合一部分各地来的留日学生,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该杂志的刊名就显示了突破地域性团体的狭隘圈子。
这一时期国内外的革命团体也逐步兴起,上海有蔡元培、章太炎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对俄同志会”,有龚宝铨、蔡元培、陶成章的“光复会”。长沙有黄兴、刘揆一的“华兴会”、“同仇会”。武昌有刘静庵等人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东京有“共爱会”、“军国民教育会”。此外还有安徽的“爱国会”,湖北的“演说堂”等等。
这时,黄兴、宋教仁等曾提出设立统一的政党,但程家柽则坚持等中山先生来日本后再行组建。他告诉黄兴、宋教仁:“最近接到孙中山先生从美洲寄来的信,他很快就要到日本来。孙先生为革命奔走多年,在海内外名声大震。我们等孙先生来到日本后,奉孙中山先生为领袖,那时候回国起义,事在必成。”
程家柽是安徽休宁人,1899年入帝国大学农科,是个老留学生。他参加过励志会、青年会、拒俄义勇队,是学生军和军国民教育会本部的主要成员。他又是留学生中最早拜访孙中山并与孙中山有通信联系的少数人物之一,对中山先生十分敬仰。程家柽认为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有具体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完整的革命理论,只有孙中山才能胜任革命的领袖。张继曾这样评论程家柽的作用:“孙中山是革命的提倡者,黄兴是革命的实行者,而程家柽是革命的组织者。如果留学生中没有程家柽,则中国同盟会必不能成立。”
黄兴和宋教仁认为程家柽说得有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黄兴也早就十分仰慕孙中山,他比孙中山小八岁,1874年生。黄兴,字廑午,号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他的父亲是湘中有名的读书人,曾考中秀才,后入张之洞的两湖书院读书。黄兴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看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产生了反满思想。1902年,黄兴被清朝政府派到日本经文学院速成师范学习,1903年与同学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俄国拒不从东北撤兵,黄兴参加了“拒俄义勇军”,回国后于1903年11月在长沙与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张继等创立华兴会,黄兴为会长。他们联合湖南哥老会头目马福益,计划于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全省官吏在万寿宫皇殿前行礼时,预埋炸弹炸死官吏,发动起义。后因泄密遭当局搜捕,黄兴走避上海。不久又因万福华刺广西前巡抚王之春未遂,被牵连逃往日本。华兴会是众多会党中成立较早影响也较大的一个革命团体。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日本横滨,受到了一百多名留学生的欢迎。 他在横滨住了几天,由于程家柽的宣传,东京留学生纷纷来横滨看望孙中山。几天后,孙中山来到东京,他首先去新宿访问老朋友宫崎寅藏。一见面,他就惊喜地对宫崎寅藏说:
“真没想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增加了这么多人。”
宫崎寅藏微笑着说:“是啊,他们早就在盼望着你来了!”
孙中山又急切地问:
“这些留学生中,有没有比较杰出的人物?”
宫崎略一考虑,回答说:“这两年留日学生猛增,有一个叫黄兴的,是个非常的人物,在留日学生中很有威信。”
“那我们就去看看他。”孙中山脱口而出。
“看你性急,”宫崎笑起来,“我到他那里把他请来吧。”
“不,不要麻烦他了,还是我们去吧。”
他们二人来到社乐坂黄兴住处,和黄兴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日本友人末永节。宫崎推开日本式的格子门喊了一声:“黄先生!”
末永节和黄兴一起探出头来,末永节见过孙中山,他惊叫起来:“啊,是孙先生!” 黄兴摆了摆手,示意孙中山不要进去,因为里面有许多学生。过了一会儿,黄兴、末永节和张继三个人出来了,他们和孙中山紧紧握了握手,随即把孙中山和宫崎带到东京有名的中国菜馆凤乐园。孙中山和黄兴两个人虽然初次见面,却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足足谈了两个小时,所谈的都是国家大事。
孙中山推心置腹地向他提议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大同盟,黄兴十分赞同,但表示需要征求一下华兴会其他成员的意见,他提议陪孙中山去《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会见陈天华、宋教仁等一批青年革命志士。
当天下午,孙中山和黄兴来到《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与宋教仁、陈天华等会见,孙中山略问了一些关于留学生情况的问题之后,便谈起了当前的形势及革命的策略。他说:
“中国现在不必顾虑各国的瓜分,倒是要顾虑自己的内讧:这一省要起义,那一省要起义,彼此不相联络,各自号召,最后必然会演变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之乱。这样,各国就要乘机干涉,到那时,中国非亡不可。因此,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联络。”
孙中山所顾虑的革命之后可能出现的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不幸而言中了。但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不是由于革命党的内讧引起,而是由握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割据造成的。海外的这些留学生所做的革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纸上谈兵”。孙中山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不能以强大的武力来统一全中国,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握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割据称霸。他所担忧的“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那样的军阀混战分裂局面,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7月29日,黄兴在他的寓所召集华兴会会员开会, 商议与兴中会合并组建全国性革命大同盟的事。黄兴提议合作组织政党,但精神上仍保存华兴会;陈天华则主张以华兴会与中山先生的革命组织联合;刘揆一提议不入孙中山的兴中会;宋教仁认为既有入会与不入会之分,那就应该要研究一下将来入孙中山会的人与不入孙中山会的人的关系如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决定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作统一规定。这是华兴会的最后一次集会,后来,仍有极少数华兴会员没有加入同盟会。
第二天,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地黑龙会本部内田良平家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成员,除甘肃省没有留学生外,全国各地十七个省都有人参加。到会的还有热心中国革命的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内田良平、末永节等,共计79人,孙中山被大家推为会议主席。
孙中山首先发表了一个小时的演说,说明了实行革命大联合所必须要讨论的问题,如名称、政治纲领等。接着由黄兴组织与会人员签名,正式加入组织。
随后讨论组织名称。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湖南留学生张明夷主张用“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组织并不排除满人,如果满人同情革命的,也可以加入,不能用“对满同盟会”。也有人认为革命组织属于秘密性质,不必明用“革命”二字。经大家再三讨论,最后确定为“中国同盟会”。
下一步讨论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提议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有几个人对“平均地权”这一条提出质疑,建议取消。为此,孙中山作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社会革命的历史及其趋势,他说:
“我们的同盟会是世界上最新的革命政党,应该立志远大,必须把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只注重种族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连将来最困难的社会问题一并解决,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美好、最富强的国家。”
他的热情演说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曹亚伯首先站起来说:
“我凭良心首先签名!”
黄兴也大声说道:
“我提议大家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
所有的人一致举手表示赞成,通过了孙中山任中国同盟会总理。
接着,孙中山拟写了一份入盟书,会议公推由黄兴、陈天华两人审定。每个人在盟书上签了名,由孙中山带领大家举起右手向天发誓:
|
联盟人某某省某某县人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渝此盟,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某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某某。 |
孙中山又和大家约定了会员相见时的握手暗号和秘密口号:
|
问:何处人?
答:为汉人。
问:何物?
答:为中国物。
问:何事?
答:为天下事。 |
孙中山与会员一一行握手礼,并热情祝贺道:“恭喜恭喜,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会议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热烈。正在这时,忽然房后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是由于全场人数过多,拥挤活跃,致使房屋后部的木板倒塌,全场为之一惊,顿时安静下来。孙中山突然大声笑道:
“各位,这真是颠覆满清、革命成功的预兆!”
大家明白过来,立刻响起了一片掌声。
会议最后确定推举黄兴、汪精卫、陈天华、程家柽、马君武等八人为会章起草员,约定下次会上提出章程。
孙中山从7月19日到日本,仅仅十天,就完成了中国同盟会的筹建工作。 东京等地的日本留学生得知孙中山来到日本,都想一睹先生风采。于是,程家柽、田桐和彭君莱等人发起,在黄兴的支持下,于8月13日下午,
在骏河台富士见楼举行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会场可容一千人,这天到者达一千三百多人,留学生们蜂拥而至,会场内外到处挤得水泄不通,还有数百人不得不站在会场外面聆听孙中山演说,始终不忍离去。又有女学生十余人结队而来,被警察挡住不准入内,女学生们愤极,恨恨而去。东京自有留学生以来,开会人数之多,从未有过如此空前盛况。
会上,孙中山发表了极为动人的演说,讲的题目是《中国应建设共和国》。他首先鼓励说中国不会象非洲、澳洲那样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中国是有希望的。他说:
|
近来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议论,都是大声疾呼,怕中国沦为象非洲、澳洲那样的殖民地。……往年我提倡民族主义自救时,响应我的只有会党,中流社会以上的人能响应的实在是寥寥无几。曾几何时,思想进步,民族主义大有一里千里之势。充布于各种社会之中,无不认为革命为必要者。……由此看来,我们中国一定没有灭亡的道理。 |
接着,他充满民族自豪地说道:
|
中国的文明,产生于五千年前,这是西方人所不及的。但后来有很长时间趋于保守,让西方人赶上了。但最近十多年来,思想界变化速度很快。以此速度推断,有的甚至可能超过西方。 |
孙中山进一步希望留学生们负起拯救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他说:
|
所以鄙人无他,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己身之肩上。昔日本维新之初,亦不过数志士为之原动力耳,仅三十余年,而跻于六大强国之一。以吾侪今日为之,独不能事半功倍乎? |
孙中山的讲演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慷慨淋漓,句句打动人们的心坎,会场上一再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连参加大会的满族留学生也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赞成革命党的主张。有的留学生激动地说:以前只看见日本人狂热地欢迎他们的胜利凯旋的海、陆军将士;看到今天欢迎孙中山这个场面,觉得我们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对自己民族英雄的崇敬丝毫不比日本人逊色。到会的还有印度和印度民西亚等国的留也是学生,他们听了孙中山的演讲后,也非常敬佩,相信中国的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对亚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一定会起到鼓励和推动作用。
孙中山演说结束后,程家柽也发了言,他号召大家“人人志孙君之志,为孙君之为,”中国革命才能成功。随后,宫崎和末永节也相继讲了话,末永节在讲话的最后说:“将来有一天,东亚大联盟,今天的会就是起点。”于是又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从此,孙中山成为海外广大留学生和知识界的精神领袖,被一致认为不但是当代中国的英雄,而且是全世界的一位了不起的伟人。陈天华记载说:“孙君逸仙者,……虽为本族之英雄,而其为英雄也,决不可以本族限之,实为世界之大人物。彼之理想,彼之抱负,非徒注眼于本族止也,欲于全球政界上社会上,开一新纪元,放一大异彩。后世吾不知也,以现在之中国论,则吾敢下断词曰: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中之英雄也!斯言也,微吾独信之,国民所公认也。”
1905年8月20日下午2时,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关子爵陂本金弥住宅, 举行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到会会员共二百余人,孙中山任大会主席。
会上,首先由黄兴宣读中国同盟会章程三十条,经过讨论修改后通过。然后选举干事,孙中山已被公推为同盟会总理,这次不用再举。会议决定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欧洲和其它各地的革命组织改为同盟会的分会。总部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和司法部三个机构,这实际上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建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民主的制约机能,以代替旧式会党的家长制色彩。但是后来在具体执行中,并没有真正坚持“三权分立”的原则,司法部和评议部形同虚设,仍然是执行“总理负责制”。
最后,黄兴提议,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获得一致通过。后来,《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发行创刊号。
会议开到下午5点,在全场大呼“万岁”声中宣告结束。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孙中山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信心大增。他说:
|
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盖前此虽身当百难之中,为举世所非笑唾骂,一败再败,而犹冒险猛进者,仍未敢望革命排满事业能及吾身而成者也。其所以百折不回者,不过欲有以振起既死之人心,昭苏将尽之国魂,期有继我而起者成之耳。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
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业可及身而成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