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01 |
|
02 |
|
03 |
|
04 |
|
05 |
|
06 |
|
07 |
|
08 |
|
0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附 |
|
|
孙中山传奇
作者:范方镇 2003.2
十三、联李始末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企图乘机废掉光绪皇帝,另立新帝。她先是宣称“帝病重”,准备采取谋害法。不料驻京各国公使到总署警告,并派法国医生入宫验看,谋害阴谋不能得逞。接着,顽固派又改行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方各省督抚,征取同意。两江总督刘坤一复电表示反对,声称“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实际上等于帝党联合军阀,向后党提出抗议。1899年12月,荣禄向西太后献密计,请“立大阿哥(帝位继承人),徐纂大统。”西太后立端王载漪的儿子载【人隽】为大阿哥,预定明年元旦光绪行让位礼,令李鸿章运动各国公使入宫庆贺,不料又遭各国公使拒绝。西太后的计划屡屡受挫,她心中恨透了外国人,正好这时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兴起,这个口号迎合了顽固派的仇外心理,被清政府利用。
义和团本是山东、直隶一带民间的一种反清秘密结社。山东义和拳首领朱红灯自称是明朝后裔,开始是“反清复明”的团体。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外国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在内地的殖民活动也猖狂起来,民众自发地把反对教会同反对列强的斗争结合起来。甲午战争以后,山东发生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反教会斗争,如1897年11月,山东巨野县民众攻打磨盘张庄德国天主教堂,杀死德国传教士二人,济宁、寿张、菏泽、单县等地人民纷纷响应。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胶州湾。1898年,在沂水、日照、郯城、蓝山等地又发生了数十起教案,德国从青岛派兵前去,勾结清政府官吏共同镇压了这些斗争。义和拳适应这种形势,把“反清复明”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新任的山东巡扶毓贤出告示将义和拳改名义和团,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因此,义和团在山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他们把毓贤指为纵容义和团的祸首,逼迫清政府辙换毓贤,改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到山东后,勾结青岛德国军队,大肆屠杀义和团。义和团纷纷向直隶转移。当时,正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立“大阿哥”废光绪帝阴谋败露之际,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打击外国势力。不久,荣禄听信密报,向西太后告急,说“外国人要勒令西太后归政”。慈禧太后悲愤异常,决心孤注一掷,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对外宣战,让义和团围攻外国公使馆。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中国的北方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之中。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一批握有实力的地方官僚,面对北方的混乱局面,采取了对清政府半独立的姿态。李鸿章在接到西太后公开宣战的诏令后,公开抗旨,声称:“二十五日矫诏,粤断不行,所谓乱命也。”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见到李鸿章此电,也都同意各自保护地方,不奉乱命。他们还与上海各国领事会商东南互保章程,并知照其他各省督抚不得对外作战。
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局势,孙中山认为这是一次大好机会。他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另一方面也准备与李鸿章等地方官僚联合,共同对付清政府。
这时,陈少白与何启在香港商议,由何启以香港议政局议员的身份请香港总督卜力以个人名义,劝李鸿章独立。何启就是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人,曾在英国学医,一直主张改造中国,对兴中会的主张极表同情。陈少白认为现在这个机会不可轻易放弃,便给孙中山写信,征求他对联合李鸿章的意见,孙中山复信表示同意。于是,陈少白约请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曾广铨从中相助。这时,李鸿章担心孙中山乘北方大乱之际联合康有为、梁启超在南方举事,也通过清政府驻日公使李盛铎向孙中山表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愿与孙氏会晤,共议匡救天下之策,务请来粤一行。”并派刘学询秘密赴日邀请孙中山。刘学询曾参加过孙中山组织的农学会,与孙中山相识,但孙中山对李鸿章有所警惕,他表示先派代表赴广州,然后再考虑亲自赴粤一行。孙中山派宫崎、内田、青森三人到广州,向刘学询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对孙中山所定的罪名,应予特赦,并保证他的安全;二是希望能给贷款十万两。孙中山认为,不论李鸿章是否有诚意,贷款可以用来赞助革命,总是有益的。
何启写给香港总督卜力的英文信中附有六项声明,由孙中山领衔,杨衢云、郑士良、谢缵泰、邓荫南、陈少白、史坚如等署名。这六项声明中包括迁都南京或汉口、另立中央政府、改革刑政、科举制度等。卜力接到信和声明后,表示愿意支持,便通过沙面英领事秘密征询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老谋深算,没有表态,他还要再看一看形势的发展。
1900年6月5日,孙中山、杨衢云、郑士良等乘火车去东京向犬养毅说明起义的计划,第二天,犬养毅、头山满、福本诚等作东,在红叶馆设宴为孙中山饯行。6月8日,孙中山与宫崎寅藏、清藤幸七郎、内田良平等乘法国轮船烟打士号自横滨起程,同赴香港。在船上,孙中山指示叫宫崎、清藤、内田三人先到香港办事,他本人因为还在保安条例规定期限以内,不能登岸,因此先到西贡,等福本诚到来后再到新加坡会齐,或在新加坡筹款,或进入广东内地。宫崎提出康有为现在正在新加坡,建议孙中山此时可以与康有为合作,孙中山表示同意。
6月17日,船到香港,这时,忽然有一艘中国炮舰“安澜”号驶来,说是奉命来“迎接”孙中山,宫崎等日本友人认为孙中山不可登船,以防不测。孙中山经历过伦敦蒙难的教训,不敢轻易上当,他派宫崎等三位日本友人前去同李鸿章谈判,自己则前往越南。
宫崎等到广州后,与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密谈了一夜,他要求刘学询公开说明李鸿章对与孙中山联合一事的态度。刘学询很明白地告诉他,现在的局势非常复杂,谁也难以预料局势会如何发展,在联军攻下北京之前,李鸿章是不会公开表态的。
宫崎提出要求贷款5万元,刘学询为了骗取孙中山信任,表示同意。第二天,他就送了3万元来。宫崎接款后,随即经香港转赴新加坡。
孙中山在离开日本以前,就有访问越南的计划,特地拜访了法国驻日本公使哈德蒙,哈德蒙对孙中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事后,他致电驻西贡的法国总督韬美,建议他聆听孙中山的意见。
孙中山抵达西贡时,韬美不在,总督的个人代表接见了他。在交谈中,仅给予形式上的同情。法国不鼓励,但也不干涉、不禁止孙中山在越南的活动。此后,孙中山以越南为基地在两广和云南边境发动了四次武装起义。
孙中山在越南等了半个月,福本诚到来后,他们一同前往新加坡。
宫崎与清藤二人抵达新加坡后,准备去见康有为。康有为住在富商邱菽园的家里。他听说李鸿章正在利用孙中山来对付他,怀疑宫崎是奉李鸿章之命前来刺杀他的,竟向当地英国政府寻求保护,宫崎、清藤一到新加坡就被拘留。孙中山到新加坡后听说宫崎被拘,知道是误会,立即进行营救,通过他的少年时的同学林文庆见到了新加坡总督,亲自对总督说明宫崎的来意是劝康有为与革命党联合,宫崎所携3万元是作为起义军饷暂时保管的。总督答应放人,但却要求孙中山离境,5年之内不得再来新加坡。
孙中山与宫崎不得不乘船离开新加坡,再往香港。宫崎受到这次打击,对康有为的忘恩负义行为深恶痛绝,从此再也不提与康有为联合的事。
7月12日,就在宫崎获释的这天,清政府诏令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准备起用李鸿章来同联军谈判。香港总督卜力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刻致电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要求在李鸿章经过香港时,可以让孙中山登岸,与李商谈合作事宜。英首相回电表示同意,但必须征求李鸿章的意见。于是,港英当局极力设法劝阻李鸿章北上,卜力甚至要求允许他用强制手段阻止李鸿章北上,但是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
7月17日,孙中山乘日轮“佐渡丸”到达香港海面,李鸿章也乘安平轮抵达香港。卜力为了阻止李鸿章北上,设宴盛情接待他,亲自劝告李鸿章留下来,宣布两广独立。
这一天,孙中山在船上静候李鸿章的消息。何启派人登船告诉孙中山:李鸿章已到香港,卜力正在设法劝告李鸿章留下来,如果李鸿章答应留下,香港当局将解除对孙中山的禁令,请孙中山上岸与李鸿章会谈。孙中山听了,淡淡一笑,他对李鸿章留下一事并不乐观,他深知李鸿章这样的老官僚,是不会拿自己的命运去做赌注的。但既然卜力正在做李鸿章的工作,那就必须等待消息。
其实,李鸿章心里早就有一本账,他一直在观望的,不是联孙独立,而是清帝、后的存亡与否。如果联军进京,帝、后在出逃途中遇害,或帝存后亡,他就可以宣布独立,以图自保;如果帝后未亡,或后存帝亡,他深信沙俄势大,清朝统治决不会崩溃,他就不能宣布独立,他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现在,他知道帝后出逃后并未遇难,依然无恙,就不顾卜力的再三劝阻,毅然北上。
李鸿章北上,使英国分裂中国的两广独立计划不能实现。孙中山得知李鸿章北上的消息,联李计划只能放弃,只剩下武装起义一条路了。当夜,孙中山在船上召集大家开会,他主张从长计议,先作好起义的准备,然后再相机而行。福本诚则认为孙中山先回日本是不明智的,不如一气呵成,乘夜偷渡入境,立刻起义。宫崎也赞成马上潜入广州,举行起义。孙中山极力反对,他大声说:
“我们不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轻言牺牲!就是这次希望化为泡影,也不能这样鲁莽从事!”
宫崎不服气,很生气地说:
“革命又不是打算盘!一切都计算好了再进行。如果这样,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说你这种人!我从此以后决不再和你共议大事!”
宫崎的激烈态度惹得孙中山也火了:
“你这不是疯了吗?要这样做,还不如马上从这里投海自尽,也比乘夜偷渡九龙去送死强!”
大家不欢而散,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孙中山拍拍宫崎的肩背说:
“你几时变得这样糊涂?”
宫崎也不客气地回敬说:
“你几时变得这样胆小?把天下事当儿戏!”
孙中山感到十分委屈,厉声说:
“你要知道我并不是胆小,也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你今天这样逼我,究竟是何居心?”
争论到此,他们都不再说话,孙中山气得泪水夺眶而出,两人各回舱就寝,但是谁也无法入睡。福本诚首先发现有人盯梢,急忙告诉宫崎。宫崎和他来到甲板上,发现夜色中有水上警察对他们严密监视,船上有4名英国警探站岗盯梢,这才知道形势确实严峻,他们设想立刻潜入内地举行起义的计划根本无法实行。宫崎明白自己是错怪了孙中山,立即找到孙中山,跪在地上向他请罪,真诚地说:
“今后一切事情我都听先生命令。”
当夜在船上继续开会,孙中山决定:郑士良主持惠州起义,以平山周为外务,原桢为参谋长,福本诚、陈少白、李纪堂在香港参与筹划和准备,史坚如、邓荫南潜入广州,策划响应。
英国政府在阴谋策划两广独立的同时,也在长江流域策划分裂活动。刘坤一、张之洞的“东南互保”已经形成了事实上对清政府的独立状态,同时,英国还企图通过康有为促使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宣布东南独立,然后由刘坤一或张之洞出任首脑,组织新政府,以保护英国的在华利益。康有为的保皇派也想趁机依靠英国相助,推倒西太后,在上海立国会,迎接光绪皇帝南下。就在孙中山抵达日本的第三天,即1900年7月26日,唐才常在上海召集中国议会,宣布不承认“通匪矫诏之伪政府”,以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唐才常为总干事,林圭等为干事。林圭并写信给孙中山先生,相约同时起义。
唐才常经毕永年介绍,赴日本与孙中山见面。虽然唐才常的起义是为了“勤王”,拥戴光绪皇帝,而孙中山的革命则是要推翻清政府,但在推翻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这一点上则是殊途同归。唐才常的宣言中有“勤王”的口号,与革命的宗旨不合,毕永年谒力劝告唐才常与康有为断绝关系,唐才常没有答应。
不久,唐才常的自立军准备在汉口、安庆、常德等地同时起兵“勤王”,但康有为对唐才常心有疑虑,担心唐才常被革命党利用,迟迟不寄汇款。唐才常不得不一再推迟起义,定于8月23日起兵,终因泄密被捕,起义失败。唐才常、林圭等都被杀害。朱濂溪等脱险后亡命日本,严厉责备梁启超贻误大局。梁启超无话可说。保皇党大失信用,不少人因此转向孙中山的革命党。
8月22日,孙中山离开日本到上海,住在宋耀如家中,准备亲自指挥起义。他的行动虽然秘密,却已被上海道台探知。29日,孙中山秘密拜见英国驻上海领事,英领事知道上海道台已经指名搜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劝他迅速离开上海。但孙中山仍不死心,他知道李鸿章已到上海,刘学询也随同来沪,便托平山周再去拜见刘学询,他自己则又回到船上。
平山周见到刘学询后,告诉他孙中山已经来沪,邀他到船上面谈。刘学询不想见孙中山,迫于平山周的再三邀请,只得勉强答应。31日与孙中山相见谈了几个小时,他鉴于张之洞残酷镇压自立军一事,害怕玩火自焚,不想再参与同孙中山合作的事,只是劝他们赶快离开。谈判毫无结果。但孙中山仍不死心,直到10月中旬惠州起义爆发后,他听说李鸿章北上后刘学询仍留在上海,还写了一封信托平山周带给他,信中提出惠州起义后“主政一节,初欲托足下央及李相为之,惟彼已拜全权和使之命,且于理不便,故决推足下当之,已传语反正军中。”
后来平山周未能及时赶往上海,这封信也就没有送到刘学询手中。事实上,即使刘学询收到这封信,他也决不会出面为起义军“主政”。直到这时,孙中山联合李鸿章的计划才完全打消。
从孙中山在这期间的联李活动来看,说明他对像李鸿章这样的封建官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封建官僚的地主阶级本质更是缺乏认识。事实上,即使孙中山的联李计划能够成功,其结果只能是葬送了革命事业。李鸿章、刘学询这一类封建官僚是根本不可能支持革命的,他们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而不可能代表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不可能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作出牺牲。李鸿章之所以开始有模棱两可的姿态,其实是有他的阴谋的。首先,他是担心孙中山乘北方混乱之机联合保皇派发动武装起义,那样不仅会危及到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将危及到他的地位;其次,他以联合为诱饵,诱孙中山上钩,不但可以控制住孙中山,而且随时可以将孙中山作为心腹之患而除掉。因此,他的“联孙”实质上是一个阴谋。孙中山虽然因为上过伦敦蒙难时被清使馆诱捕的当,这次没有再受骗,但对李鸿章的“联合”的诱饵,仍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